文档介绍:合肥历史文化“合肥”名称之由来, 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 夏水暴涨,施( 今南淝河) 合于肥( 今东淝河), 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 ,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 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虽然“合肥”的名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史记》中才出现, 但根据考古分析, 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 30 世纪-前 20 世纪), 合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公元前 16 世纪夏桀曾被商汤放逐于南巢( 即今合肥城附近)。西周时( 公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 这里曾分布着巢、庐、舒等不少小国, 东周春秋时代( 公元前 722年-前 481年) 这些小国先后为楚国兼并。战国时代( 公元前 403 年-前 221 年) 这里称“宋胡”, 先为吴国占有, 后被越国兼并, 最后又回归楚国, 已是兵家争夺之处。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废封建,立郡县,此地属九江郡。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县,合肥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三国时期, 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 32 年之久。公元 215 年,东吴主帅孙权攻打合肥, 合肥守将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 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 落荒而逃, 罗贯中在《三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中, 形象地描写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作为三国故地, 合肥遗存曹操教练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楚汉相争时, 楚霸王封英布为九江王, 改九江郡为九江国( 治驻寿春)。西汉时( 公元前 206年-公元23年) 此处先是刘邦之子刘长受封的淮南国,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淮南国, 改为九江郡所属的合肥县。东汉建武年间刘秀封功臣铿镡为合肥候, 九江郡又改称合肥国(候国)。三国时( 公元 202 年-265 年), 是曹魏的扬州州治。晋代( 公元 265 年-439 年), 属淮南郡, 是南北货物运输线商的重要中转站。南北朝时( 公元 420 年-581 年), 是江淮之间军事上理想的屏障, 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 581 年隋朝统一中国后, 恢复合肥县的名称, 是庐州州治的所在地。自此以后, 经历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合肥一直是庐州( 庐州府) 的州治( 或府治)。是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在这里是合肥县。抗战胜利, 曾为国民党安徽省会。解放后, 先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3 年后是安徽省省会。历史表明, 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二千多年来, 古城合肥历经藏三。据《庐州府治》卷 4 记载。汉代的合肥城距今水西门外约二里, 位于今南淝河北岸, 四里河东岸, 现九零八库西测。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孙吴和曹魏都非常重视合肥的得失和经营, 建安三年( 公元 199 年) 孙策攻占合肥, 令严象为扬州刺史顾雍为合肥长, 不久严象被其部下庐江太守李述所杀。合肥地区发生混战, 郡县残破, 人口大量逃亡, 合肥成了一个荒芜的空城。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 曹操为有效的控制江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