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东方红小学的发展学校的地理位置在铜陵市市区的东部,长江东路的最东端,座落着一座美丽的学校,铜陵市东方红小学。学校的背面是解放东村、解放西村和大片山,左边与铜官山铜矿紧紧相连,右边与螺丝山青年公园相比邻,正面与铜官山、笔架山等山峰遥相对应,学校周围群山耸立,景色怡人。学校门前的长江路像一条纽带,把学校与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铜陵行政历史沿革 1949 年4月 21 日,铜陵解放。同年 5月 13 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 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 年 10 月 12 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 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 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 年7月 29 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 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 年 12 月 11 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 年 11 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与铜陵市一道成长起来的学校铜陵,历史悠久,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朝中期铜陵就有了矿山采矿、冶炼和铸器等活动,迄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到了东汉时期,朝廷在铜官山下设置了铜官镇,专门负责管理采矿、冶炼及造币等事宜,自此铜陵便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铜地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履迹所至,多有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次到此壮游,留下了《铜官山醉酒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需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等不朽名篇。宋朝文学家王安石、苏轼等人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铜陵虽小,八宝俱全。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铜陵市一道成长起来的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铜陵的宝贵财富,在铜官山下修碉堡、筑铁路,强迫中国劳工为他们开采铜矿资源。(在东方红小学原址上有日本战备坑道和日本留下的老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铜官山脚下响起了开矿的爆炸声,原本荒凉的土地沸腾起来了,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到了这里,开矿山、盖房屋,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让古铜都焕发了青春。当时铜陵市到处是山,人中最集中的是扫把沟,东村只有一条日本人修的铁路与扫把沟相连。(现在的铁路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修的) 与铜陵市一道成长起来的学校随着矿山生产的恢复,解放东村周围的人越聚越多,东方红小学也随之于 1950 年3月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学校刚建成时校名为“铜官山铜矿职工子弟学校”,文革时期才改名为“东方红学校”。当时的办学单位是华东工业部铜官山筹备处。到了 1981 年铜陵有色教育处成立以后,东方红小学的人、财、物才由教育处统一管理。 2004 年,国有企业改革,有色教育处所有学校剥离企业,交于地方管理,目前, 东方红小学归属于铜官山区教育局管理。与铜陵市一道成长起来的学校东方红小学刚刚成立之时,也是新中国解放初期, 当时铜官山铜矿大部分职工及家属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学校白天要教学生上课,晚上还肩负着成人扫盲识字班的教学任务。后来,学校还曾多次肩负着新职工培训和在职职工的进修学习的任务。东方红小学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从学校走出去的各类学子已有数万余人。学校对扫盲运动和后来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学生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铜陵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学校也为铜陵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