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6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设计.doc

上传人:beny00001 2022/2/5 文件大小:1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word
9 / 17
word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格力电器集团品牌营销策略
系 部 名 称
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专业名称
14市场营销
学生
霸霸
,%;纳税超过74亿元,连续12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作为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名牌”,格力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用空调年产能超过6000万台(套),商用空调年产能550万台(套);2005年至今,格力空调产销量连续8年领跑全球,。
word
word
1 / 17
word
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格力在全球拥有9大生产基地、8万名员工,开发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拥有技术专利8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自主研发的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直流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多功能地暖户式中央空调、1赫兹变频空调、R290环保冷媒空调、无稀土变频压缩机、双级变频压缩机等一系列。
(SWOT)
:掌握核心科技,力推技术创新,严抓产品质量”,走自主研发的路子,主动进行创新,通过创新降低成本,重视市场引导的创新,比竞争对手更高效的创新。格力大量的创新是降低成本的创新。从格力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核心技术中,不难发现格力的制造成本降低是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的。2010 年 7 月,格力首发了包括 G10 低频控制技术、超高效定速压缩机和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等三项空调领域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不仅在国同领域遥遥领先,更是一举超越美、日、欧等国际同类产品,标志着格力电器已 经成为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标杆企业。
:品牌和渠道上的瓶颈,品牌形象遭遇难题。“专卖店携款潜逃门”、“安装质量门”系列事件的矛头直击格力渠道模式。各区域销售公司在区域市场上对格力空调的专卖店和加盟店管理不严,格力空调不仅在全国多地爆发质量问题,同时也凸显了格力的售后短板。近年来格力在产品品质管理和售后服务领域疏于管理
:渠道多元化。格力国美重启战略合作。国美与格力全面合作,双方今年采销目标达到 80 亿元。格力虽然专卖店体系完善,但主要在二三四线市场;要与外资品牌争抢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离不开国美的支持,毕竟国美在一二级市场门店多,可以利用国美扩大销售实现销售增长。可以预见的是,此次合作达成后,走出格力专卖店的晶弘冰箱、大松小家电从知名度和销售额都将得到很大提升,格力如“全能王”等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也会大幅提升
:某在市场细分、多元化经营、品牌扩、决策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尽管格力依托其全国连锁的优势,以及包销定制的方法在采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近年来某采购优势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威胁。宁大中等竞争对手的崛起,也使格力在与上游厂家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家电零售市场上,如果仅仅通过规模压榨厂商,而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某的品牌营销策略是很难持续的;其次,就外部而言,纵观目前中国家电零售市场,格力与宁无疑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word
word
3 / 17
word
第三章制约格力电器集团品牌营销效绩的因素及存在问题
制约格力集团品牌营销绩效的因素
在多品牌策略中,一方面,由于各个品牌相互独立,各自服务相应的细分市场,很难从表面看出品牌的主辅关系;另一方面,企业都希望自己培育的品牌发展壮大,尽可能多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有些企业把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平均分配”,最后每个品牌都因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没有真正成长起来。然而,企业对每一个品牌平等对待并不意味着品牌管理的成功。根据80/20原则,企业利润的80%是由20%的品牌所贡献的。所以,多品牌管理应采取集中品牌,分类管理的策略,重点管理有市场吸引力和市场规模的品牌。横轴表示品牌的相对市场份额,可以通过品牌调研得到相关数据。虽然市场份额并不直接与品牌的盈利能力划等号,但比较容易量化,也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纵轴表示品牌的市场增长潜力,可以从市场前景、竞争强度、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加以考虑。
格力集团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品牌定位重复
对多品牌企业而言,不能只关注单个品牌,而必须注意同一系列品牌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的外资源,在渠道资源方面也实现良好的品牌互动和共享,并以完全不同的渠道策略来实现品牌间的良性竞争。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