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活与话剧结构样 式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 近几年来,一批立志改革的同志在话剧结构样式的创新方面,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新的结构样式的出现, 决不是某个剧作者主观臆想的结果, 它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
生活与话剧结构样 式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 近几年来,一批立志改革的同志在话剧结构样式的创新方面,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新的结构样式的出现, 决不是某个剧作者主观臆想的结果, 它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初步的探索认识到:生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创作素材, 同时也提供了潜藏着的,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结构样式。生活绚丽多采,气象万千,反映生活的艺术样式当然也应该是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但是,谁如果脱离生活,光在生活流、意识流,电影化、多场景开放式、时空交叉等方面转圈子,那么成功肯定和他无缘。 新的结构样式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仔细地寻找,认真地挖掘。
我和张志成同志合作创作的话剧《婆婆妈妈》 ,在八三年上海市
职工业余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得了一等奖。不少同志在报刊上写文章,
说该剧在结构上不强调传统的戏剧悬念和冲突, 也没有什么起承转合
和明显的高潮,以朴实无华的记实风格,以生活气息浓郁、形态逼真
的风俗画技法,勾勒出基层女工们的生活情趣,激起观众的共鸣。他
们认为该剧为工业题材的戏剧创作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子。 如果说《婆
婆妈妈》在结构样式上确实有点新意的话,那是生活对我们的恩赐。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纺织女工,熟悉了她们的音容笑貌,了解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产生了反映她们的烦恼、矛盾、理想和追求的愿望。怎么把这些挑着生活、 生产两副重担的纺织女工们的闪光思想表现出来呢?采用怎样的结构样式, 才能在话剧舞台上自然地、 生动地展现出这些普通女工的生活图景呢?我们把车间女工委员的改
选会作为突破口。戏里开会,那是犯大忌的啊!我们何尝不知这个难处。可就是这个会,能把每个人物对身边发生的事的态度区别开来,能把各异的性格展现出来。 根据通常的想法, 全剧从头至尾是开个改选女工委员的班组会, 那不把观众全吓跑了?而且怎么在戏中组织矛
盾冲突,设置悬念、安排高潮呢?这些结构方法,在 “会”的面前一筹莫展。生活逼着我们寻找新的结构样式。
生活中的班组会我们是非常熟悉的, 象改选女工委员这样的小事,如果在舞台上反映出来的时候,先来个 “远铺垫 ”,再来个 “近铺垫 ”,然后阵线分明的甲、 乙两方为这个小小的职位大动干戈, 激烈冲突一番,那可就大大失真了。于是, “记实性 ”便应运而生了。 “说起改选的事,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开始是难堪的沉默、 呵欠、扯闲话聊天,刚要接触正题,孩子们的哭闹就把会场扰乱,好容易安顿下来,又是吵
嘴怄气乱作一团 稍事沉默之后出现了真正的交锋,七嘴八舌,尖锐泼辣,吵得人头发胀 ”。当然,这些并不是生活的随意凑合,我们把爱憎、倾向, 通过尽量不露痕迹的安排,顺应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让它在剧情中自然地流露出来。透过婆婆妈妈的琐事,使观众看到当代纺织女工特别是年轻妈妈们的欢乐和烦恼, 看到她们的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