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inally, I gradually learned to get used to being sad, like a person heartache, everything I am used to being alone,
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少讲、 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
讲个没完, 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 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
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 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
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 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 在具体的操作上, 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 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 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 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 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 把难点讲明, 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 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
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 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 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
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 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 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
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 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 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 3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 “有两种东西, 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 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 有增无已的赞
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 .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
域道德失范, 道德愿望与行为、 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
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 ?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
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 等篇目中, 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 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 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 格林兄弟、 王尔德 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 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
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 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 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
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