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 除草剂
概述
除草剂及其使用技术
王金信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第一部分杂草及其生物学
一、杂草的概念
1996年6月,国际杂草学会。
人们不希望长的地方长出的植物
向日葵的演异而获得选择性。
(1)土壤位差选择性 利用作物和杂草的种子或根系在土壤中位置的不同,施用除草剂后,使杂草种子或根系接触药剂,而作物种子或根系不接触药剂,来杀死杂草,保护作物安全。
A、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 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用药,利用药剂仅固着在表土层(约1-2厘米),不向深层淋溶的特性,杀死或抑制表土层中能够萌发的杂草种子,作物种子因有覆土层保护,可正常发芽生长。
B、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法 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位差,杀死表层浅根杂草,而无害于深根作物。
(2)空间位差选择性 一些行距较宽且作物与杂草有一定高度比的作物田或果园、树木、橡胶园等,可用定向喷雾或保护性喷雾,使一些对作物有毒害的除草剂药液接触不到作物或仅喷到非要害基部。
保护性喷雾
定向喷雾
(2)时差选择性 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而形成的选择性。
百草枯
草甘膦
形态选择性
利用作物与杂草的形态结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形态差异与耐药性
形态
植物
叶 片
生 长 点
单子叶
竖立,狭小,表面角质层和质层较厚,表面积较小,叶片和茎秆直立,药液易于滚落。
顶芽被重重叶鞘所包围、保护,触杀性除草剂不易伤害分生组织。
双子叶
平伸,面积大,叶表面角质层较薄,药液易于在叶面上沉积。
幼芽裸露,没有叶片保护,触杀性药剂能直接伤害分生组织。
生理选择性
植物茎叶或根系对除草剂吸收与输导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
生物化学选择性
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差异产生的选择性。
(1) 活化反应差异
(2) 钝化反应的差异
活化反应
β-氧化酶
3O2
O
C
H
2
C
H
2
C
H
2
C
O
O
H
C
H
3
C
I
C
I
C
H
3
O
C
H
2
C
O
O
H
+
2
C
O
2
+
2
H
2
O
钝化反应(1)
莠去津在玉米体内的解毒反映
钝化反应(2)
敌稗 酰胺水解酶 3,4-二氯苯胺苯胺
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获得选择性
一些除草剂选择性较差,可以利用保护物质或安全剂而获得选择性。
(1)保护物质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保护物质为活性炭。
(2)安全剂
商品莠丹(Sutan)=丁草特+R-25788
扫弗特(Sofit)=丙草胺+CGA-123407
骠马=威霸+解草唑
第三节 除草剂的吸收、输导与作用机制
吸收与输导
作用机制
一、除草剂的吸收(1)
茎叶吸收
蜡质层 角质层 细胞壁 质膜
细胞质(?)
关于酯化植物油:见学术报告
植物叶面吸收除草剂示意图
一、除草剂的吸收(2)
根系吸收
质外体系
共质体系
质外-共质体系
除草剂进入根部示意图
质外体系
吸收 细胞壁 凯氏带
木质部
共质体系
吸收 穿过细胞壁 原生质内
胞间连丝 韧皮部
质外-共质体系
凯氏带 木质部
吸收 共质体系
韧皮部
一、除草剂的吸收(3)
幼芽吸收
胚芽鞘、胚轴、幼芽
二、除草剂的输导
共质体系输导
质外体系输导
质外-共质体系输导
共质体系输导
活组织
韧皮部
同化液流
上下传导
进入需糖部位
质外体系输导
死组织
木质部
向上传导
蒸腾液流
三、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抑制光合作用
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
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
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
抑制微管与组织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