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激励问题研究摘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机构的代表,为人民生活提供各方面的公共服务,所以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影响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随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推进逐渐深入,我们有必要研究绩效工资激励制度实施以来的效果如何,了解是否依然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改进。只有完善的绩效工资激励制度才能够真正有效调动起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与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目的现状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0-02一、。所谓绩效工资指的是与员工的业绩水平挂钩的工资,通常也称为奖励工资,即随着员工的工作业绩的提高而相应获得增加的那部分工资。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固定的基本工资和变动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绩效工资通常以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实施依据,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影响绩效的因素十分繁多与复杂,所以实施绩效工资会遇到很多困难,最普遍的是无法准确地考核员工的绩效成绩。只有使用得当的绩效工资激励制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工作,以此来促进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对绩效工资制度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则指的是以事业单位中具体的工作岗位为考核的基本单位,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履行情况及工作技能水平来确定岗位的具体级别,并依据每个岗位人员的工作业绩、劳动成果来作为衡量标准,最终支付相应水平的工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及劳动贡献程度;第二,国家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分配绩效工资的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第三,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时,对于工作环境恶劣等其他具有特殊性的岗位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工资补偿。根据国务院于2009年召开会议传达的精神指示,各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在实施绩效工资考核时应该同时规范补贴津贴等的发放,要合理安排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秩序;第二,要以提高公共生活服务水平作为工作的最终导向;第三,要统筹管理事业单位中在岗工作人员与已离职工作人员两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制定更为完善的绩效工资政策。二、,提升工作效率。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必须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各步骤的衔接,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生产工作效率。绩效工资将员工可以获得的报酬水平与其为单位提供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内部能动性上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将大大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提升。。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也开始逐渐被引入到了事业单位这类职能类的行政型单位中来,部门事业单位不得不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成为了需要一定盈利的单位。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不能再“等、靠、要”,以得到国家财政拨款,而是需要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来更多地创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