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doc

上传人:977562398 2022/3/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29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12 / 29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14 / 29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霍松林)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15 / 29
”“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
15 / 29
“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
16 / 29
“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18 / 29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
19 / 29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