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理论框架.doc

格式:doc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理论框架.doc

上传人:wo1230 2014/10/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理论框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理论框架
本章的目的是铺设这个论题的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解释我们在“图画故事书翻译”的讨论中的分析。,然后聚焦于诺德的文学交流的功能模式和她的翻译目的论建议。

,但他提出的翻译类型学我深感赞同并相信这对于探索图片故事书翻译性质非常有用。格特列伯的翻译类型学基于两个因素:符号组成和时间因素。
:多重渠道
格特列伯(格特列伯,2004:245)相信,任何翻译过的作品都必须在一个具体的交流环境中起作用。依靠交流渠道,可分为两种类型的作品:
单一符号作品仅使用一个交流渠道,译者因此控制整个表现手法。一本没有插图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仅使用文字一种表现手法。
相比之下,多元符号作品使用更多的交流渠道。译者受限于(或支持)这种交流渠道:视觉或听觉。例如,同声传译同时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两种表现手法。
一篇译文还可能使用一个相同或不同的渠道(或一套渠道)作为原作,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下达到不同的目的。在这方面,根据一篇译文使用的渠道不同,可以分为两种译文:
如果译文使用相同的渠道——或一套渠道——作为原作,结果是同类型文本译文。一个恰当的例子是《乱世佳人》英译汉的译文。
如果译文使用不同的渠道,结果是不同类型文本。例如,在字幕中,渠道从言语听觉通道转移到言语视觉通道(格特列伯,2004:245)

另外一个决定作品本质和译文的重要因素是时间元素。格特列伯(同前:245)通过“时间”概念区分两种现象:作品的生产时间和向目标语言观众表演的时间。为避免混淆,他把术语“时间”从过去到现在,限制到整个频谱中的一个点。就此而论,在“时间”中有三个点充当参数,或者在格特列伯的术语中,有三个点在译文中充当“定义者”。
T1,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