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陈建雄案例 (2).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陈建雄案例 (2).doc

上传人:brozn 2022/3/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陈建雄案例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分析
陈建雄
近年来,我区新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进展着,我也听过不少的展示课观摩课和评优课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分析
陈建雄
近年来,我区新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进展着,我也听过不少的展示课观摩课和评优课等,纵观这段时间的课堂改革,总感觉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这里我想列举四种案例,和大家共同讨论。
  问题一: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学生进展”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和数学活动的时机,能强化学习动机、进步学习成就、开展人际交往才能等,但个别老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案例: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异分母分数?大家分组讨论讨论。
生:分母不一样的分数是异分母分数。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是异分母加法吗?
生:是的。
师:你们合作的真好!真棒!
  反思:像这样的合作交流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表达了合作的理论吗?显然不是,以上教学片段是典型的应付式,,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单是小组讨论这一形式。但不少数学老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侧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化认识和反思.
  问题二: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
  《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对此,有些老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向,认为只有夸奖、褒扬和肯定,才能促进学生的开展,因此,对学生一味地夸奖和肯定.
  案例1:一个长方形长4米,宽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注:在讲授正方形面积之前的复习题)
  师:大家看,这道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学生齐答)
师:你们计算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约15秒钟)
生: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学生齐答)
师:同学们真棒!真聪明!
  反思:这种流于形式的,粗浅的教学评价,是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是对学生、对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案例2:计算:101×64—64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问题呢?
生1:101×64-64 =6464-64=6400.
师:你做得很好!很正确!
生2:101×64—64 =64×(101-1)=64×100 = 6400
师:你真聪明!方法真简练!
生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