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摘 要: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对人的知识、技能方面有很大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对人思想品德的提高方面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此可以看出教育更为突出的是在人的思想向孩子们进行灌输。二是注意教育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而且把身教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孔子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万世师表的典范,对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关怀备至,从各方面为学生榜样,从生活中的小事情着手来影响感化学生。这条经验为现代心理学家所推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体谅模式,可见其生命力。三是潜移默化、自然形成,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三)社会教育阶段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大多数对道德教育有所论述。而教育家们所论述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成人的。故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阶段属于成人道德教育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修养方面来提出的。主要包括:(1)立志有恒,中国古代的先哲大抵都主张立志。孔子认为,人不应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对未来的精神上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他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确定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2)古代教育家基于不同的人性论观点,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上提出了“内发说”与“外铄说”两种途径。而基于人性善提出的“内发说”从具体来讲就是克己内省。(3)中国古代在道德培养中非常重视力行。不仅强调对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更加重视道德践履。道德认识如果不见之于道德行动,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认识,更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说要多做少说。
二、我国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以间接德育破除学校德育模式单一化
就目前来看,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还主要是通过直接的道德教学来实现的。如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管国家在教育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在课时、内容、方法上都有具体说明,但是相较于普通课程来说明显课时数太少,并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陈旧,学生的兴趣明显调动不起来。
为此我们必须借鉴古代道德教育中间接道德教育的方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道德教育包含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成分,但其核心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口授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态度和价值观,而只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这也正是道德课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故此,我们需要从教师、教法、教材等多个方面考愿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渗透。例如,我们在教法方面把重心放在学生被动的学习、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的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
(二)以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效果
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家庭的道德教育、社会的道德教育脱节,使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校中学生接受的是一套道德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而家庭却呈现出大相径庭的一面,各式各样的道德价值观充斥其中,学生就出现了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势必会难以做出道德判断,影响道德行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反其道而行之,向子女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使得鬼推磨”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