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必须重视细节与主题的三大作用
摘要:细节的表现是电视艺术空间经营的拍摄法则。这种认识法则的运用既可增强电视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又可使电视思想更趋鲜明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电视 细节 主题 难、最细致又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手工利坯,“利”就是用刀削的意思。“利坯”就是要把一件瓷坯在辘轱车上取下装上反复近百次,要经过“粗修、细修、整修、精修等九道工序,才能将1至2毫米厚的粗坯壁,修成蛋壳般的薄坯,其精细严谨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无怪乎古人感慨说:“争胜负于一煞一忽之间,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嫌其厚,多一刀则全功尽瘁。”为了把“利坯”效果完整体现在观众面前,又特地加摄了“走水验坯”这个环节。只见陶工用“鸡头笔”饱蘸清水在瓷坯口沿上一刷,那水渍浸透坯体,能均匀有序地沿壁而下,就说明坯胎厚薄一致,否则就要返工重修。这种细节的补充,不仅说明这种沿袭千年的检测手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更确切地说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实践真知,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的主题意含。
细节对主题的佐证作用
细节是局部的瞬間片断的生活描写,是进行式局部动态的记录,但从电视的拍摄技巧来说又不止于此,它还具备较高的概括性。电视中任何形式的局部形象都是从现实整体中撷取的一角,它对于现实生活不应该是孤立的,应有着有机的联系。所谓“一滴水珠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就说明了细节的表现能对主题意蕴有着不可估量的佐证作用。
在拍摄《陶塑瓷雕》上集时,在“瓷趣”板块中选取了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件瓷雕工具的来历和作用。故事是说在清代同治年间景德镇雕塑同业会举办竞技比赛,福建德化人游长子临时应赛,他没有携带雕塑用的铁制工具,只是顺手捡起一根竹片。三天后大家去看烧后成果,只见三十多座站莲观音几乎都成了“麻脸观音”,唯有游长子雕的观音洁白无瑕、秀丽传神。许多人不理解,问游长子什么原因,游长子指了指竹片,笑着说:“我也不知道,问它吧。”有人说:“它是哑吧,不会说话。”游长子连声回答:“对,它是哑吧!”从此以后,陶瓷雕塑工人都把铁刀换成了竹片,并把这个竹片叫做桠杷,只不过把“口”字换成“木”字旁。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刀在使用时,不可避免会有磨损的铁屑粘附在瓷坯上,在窑温烧制过程中,铁元素起了化学变化,就会出现黑色斑点。而竹制的桠杷就没有这种现象。
这集电视的拍摄,通过塑像过程及成品的检测和动画演示的细节描绘,不仅强调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也佐证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感和现实性,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的魅力。
主题对细节的反制作用
如果说主题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细节就是一块块基石;如果说主题是一条奔流的大河的话,那么细节就是一簇簇激越的浪花。从作品结构比重来讲,必须注意“三求三忌”,也就是主题对细节的反制作用。
求精忌琐。细节的拍摄并不是随心所欲、无目的地任意裁剪生活,而是挑选并重新组织一个相对具有独立性同时又能服务和服从主题思想大局的局部和瞬间片断,使人可以从这个有限的局部联想到更为广阔的主题空间。
《话说陶瓷》是一个大的主题,每一集又有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题。每集电视中的细节表现,首先要符合每集的主题内容。而这种细节表现必须是概括性、精典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