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荒岛余生》观后感
《荒岛余生》观后感1
《荒岛余生》就是一部现代版的《鲁滨孙漂流记》。
一个人在一个孤岛上呆上4个年头是什么概念,但是既然上帝让他活了下来,并在他想自杀的时候,阻止他。那么他就不放下了。上帝对他何的希望,他百无聊赖的在岛周围搜索着能用的着的工具,希冀着能有同伴生还,然而他找到的只有一些散落在海里的邮包,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终于找到了他在岛上唯一的一个伙伴,一个名叫詹姆士的排球,在这个伙伴的伴随下,他解决了生火的问题,捕食的问题,牙痛的问题,詹姆士陪伴着他度过了在岛上1500个昼夜。然而突然有一天,产生了变数,一片类似于门板的东西被海水送到了岛上,查克决定在海水上涨的季节,离开这个荒岛,他加紧赶制木筏,最终成功的逃出升天,又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现实社会。
电影中很多的细节让我难以忘记,比如飞机遇到风暴时,主人公不顾生命危险也要拿回地上的那块怀表;当他拖着伤腿疲惫的回到山洞时,念念不忘的是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看着这块怀表;打开了其他所有的邮包,唯有那最后一个却没有打开;在海上漂流,他与詹姆士失散时,他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觉得他能够活下来,主要靠的是这几样东西:信念、坚持、伙伴、理智还有契机。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爱情的笃信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坚持不懈顽强的活着给他最后得救创造了条件;伙伴给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宣泄情感的对象;理智让他对自己所处的窘境有更好的把握,也让他抓住了逃出升天最好的机会;而契机则是那来之不易的一缕"东风".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朋友、同事来给他接风洗尘,当他用打火机轻易地升起火来,把玩着美味的大闸蟹时,想必他一定感慨良多。最后,他把那个救了他命的邮包,送到了主人手里,他并没有看到邮包的主人便留下一张字条以表示感谢,恰巧在返回的途中他遇到了邮包的女主人,依旧是那个一对翅膀的标记。这时的场景也很有意思,主人公刚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想必他已经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好了打算吧!
看到这里我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开始胡乱猜想,看到那女主人车斗上拉着一条狗,我想她一定是和她移情别恋的丈夫分手了吧,会不会和查克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呢,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点三八,于是终止了自己的思绪。
重观这部电影,我感受颇深,我们或许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面对生活,信念,坚持,伙伴,理智缺一不可。信念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是勇气的源泉,是坎坷生活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斧头,亦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指引我们方向的灯塔。
《荒岛余生》观后感3
作为一个从小对理科文科认真的男生,他从来不写日记,更不用说老师子看完电影的感受了。甚至到了高中,像徐志摩、戴望舒、张爱玲这样的大学生,偶尔也会憋出“好了就阳光了”之类的几句话,就像洋洋自得,以此来吸引异性的目光。但是上班后又要被迫写一些自己无法与之共事的后期体验。估计能想起来自己跟了多舍不得。
电影叫《荒岛余生》。看之前看了一眼介绍,讲的是一个年轻人遭遇飞行事故,然后独自去了一个荒岛,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终于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看了介绍,我武断的定义为像《罗宾逊漂流记》这样的`片子。但是我花了两个小时把他读完之后,发现和《罗宾逊》的意思不一样。而这正是我现在所缺乏的。
影片主人公查克是一个在时间上力求完美,极度缺乏耐心的工作狂。他总是关注自己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己的生活。即使和未婚妻交换圣诞礼物,也要等“两分钟”。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死后吃了很多苦,找不到食物,不顾一切的逃跑,自残等等。
但最终他用自己的能力制造了一把“火”,学会了钓鱼,最后用潮水送来的“礼物”从一个荒岛上做了一个帆板,最终获救。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个极度急躁,对效率和人生意义要求极高的人,在荒岛上沉默了四年呢?影片中的三个项目给了我们答案,包括查克未婚妻的照片、一个足球和一封未打开的电子邮件。
在我的理解中,三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分别代表了我们生命中缺失却极其珍贵的三层含义。首先,我们未婚妻的照片代表了我们的情感寄托。年轻的时候,我们一次次跌倒,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渴望他们帮助我们,安慰我们。我们成年后,会遇到波折。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爱人。我们期望我们的爱人紧紧地抱着我们,给我们温暖。当我们老了,我们孤独无助。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期待他们看到我们,给我们安慰。这也是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精神稻草。
足球,查克给他起名叫“威尔逊”,就像《罗宾逊》里的老狗和星期五的同伴一样,陪伴着查克度过了四年孤独无望的荒岛生活。我给了它“交流”的意思。当地是荒岛,亲戚、爱人、朋友都离查克很远。他选择了一个球作为自己的伴侣,作为自己精神的支柱,情感宣泄和交流的出口。另一方面,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我们中有多少人能与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