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摘要]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 2010 年 12 月,财政部、卫生部颁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引入了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传统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新制度要求, 探讨新形势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 以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F230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 ( 2013 ) 05- 0019- 02 1 医院传统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1) 固定资产标准太低:“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 800 元以上”。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 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造成单位大量的简易设备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 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增加了固定资产数据统计的不准确性。(2 )固定资产购置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当期一次性列支,而固定资产在以后的使用期间经济收益才逐渐实现,这 2 样支出与收益不符合配比原则, 不能真实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特别是医院在扩张时期由于大量购置大型设备而导致当期经营巨亏, 同时也不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管理效果的考核。(3 )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以计提修购基金代替计提折旧。修购基金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 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一方面造成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账面价值一直不变, 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 虚增了在其报废之前各个会计期间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成本低估, 结余虚增,最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4 )固定资产报废无法正确反映。原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 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 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资产购置不够严谨。医院的年度预算中列入了资产购置的预算, 而实际执行中, 往往存在医院未按预算采购、超出预算采购等现象, 资产管理的实际执行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脱节。同时, 对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利用程度也缺乏监管,导致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偏离。(2 )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传统模式下,部分医院的资产管理方式依然是手工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 特别是在台账管理上还处于手工状态, 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各使用部门设立台账, 手工记录各科室占有固定 3 资产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等信息。随着资产规模、品种的增加,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医院资产管理的需要, 影响会计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2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亮点(1 )固定资产标准提高: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提高至 1 000 元(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 1 500 元及以上) 。将固定资产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