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雏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
作者:李海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0052-02
鸭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
作者:李海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1-0052-02
鸭病毒性肝炎也称鸭肝炎,是当前严重影响鸭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1],可引起雏鸭急性发病和高致死率。所以,一旦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生在鸭养殖区域内,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雏鸭死亡现象,继而导致养殖户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其综合防治展开探讨研究。
1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发病率高、致死性强等特点,对鸭的健康安全具有极大威胁。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病毒性肝炎多见于4~20日龄的雏鸭,成年鸭由于抵抗力强较少发病,但有携带鸭肝炎病毒的可能。通常情况下,鸡、鹅等其他家禽不会自然感染该病。已患鸭病毒性肝炎或携带鸭肝炎病毒的鸭均可作为传染源存在,并通过接触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方式进行疾病快速、广泛传播。如果在此基础上,饲养环境肮脏潮湿、鸭舍空间拥挤闭塞、饲料营养质量不佳等养殖管理缺陷都会对病毒性肝炎的产生与传播形成促进作用;从传染病学的角度来看,鸭病毒性肝炎在各个季节、各类鸭群中均可发生,且极易造成雏鸭的死亡。据相关研究显示,一旦7日龄以下的雏鸭感染此病,死亡率可在95%以上。相比之下,成年鸭极少出现发病情况,且患病成年鸭的死亡几率并不高。所以,加强将雏鸭作为鸭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主要对象的日常管理,具有科学的实践依据与现实意义。
2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治建议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辨别 做好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辨别,是综合防治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实践经验来看,鸭病毒性肝炎在雏鸭体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具体周期通常为1~4日。潜伏期过后,雏鸭通常会表现为突然发病,并在较短的病程时间内死亡。在发病初期,病鸭通常可见行动迟缓、颈部曲缩、精神萎靡、眼神困顿等症状,部分雏鸭还会出现腹泻、半昏迷等情况。其后,随着病程的延长,病鸭逐渐开始出现神经性或精神性症状,如运动失调、翅膀下垂、脚部痉挛、意识混乱、身体倾倒等。当出现此类症状时,病鸭通常会在数小时之内发生死亡,死前可见反常的角弓反张姿态。此外,若对病死鸭进行解剖检查,还可见明显的肝脏肿大情况,表面伴有大量出血点、出血斑以及分布着黄红色花瓣。部分病例还会发生心包炎、脾脏肿大、肾脏充血等病理变化。在鸭生产上,若相关人员发现以上症状出现,应及时警惕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并实施有效的防控手段。
除此之外,还需对鸭病毒性肝炎与鸭瘟、鸭霍乱、鸭曲霉菌病等其他常见疾病的辨别,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可利用鸡胚、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手段确诊。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多元化预防 现阶段,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主要以疫苗接种为主,常见的疫苗种类有鸡胚弱毒疫苗、鸭病毒肝炎I型弱毒疫苗、DVH-1标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