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z临床使用版
导尿管的种类与使用范围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机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与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策略
主要内容
导尿管的发明
1930s由法国Fred
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
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
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定义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G+球
菌≥104cfu/ml,G-杆菌≥105cfu/ml。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
≥103cfu/ml。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
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
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
尿液培养G+球菌≥104cfu/ml,
G-杆菌≥105cfu/ml,应当诊断
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无症状性菌尿症
避免抗菌药物不恰当用于导尿患者的最佳方式是“除非有尿路感染体征和症状表明有需要,否则不得进行尿液培养”
强烈反对将抗菌药物用于无症状性菌尿症,除非患者正接受泌尿外科手术或处于妊娠期。
短期插管:无菌技术通过导管孔收集,无孔的可
用注射器穿刺导管;
长期插管:应从导管新的位置收集标本
有症状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
尿培养:不能从引流袋中获取标本
尿标本的采集
尿标本留取的流程
:采集前先夹闭尿管,手卫生后,松管弃其前段尿液,消毒导尿管的采取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斜刺入导尿管(从采样口或靠近尿道的导尿管管壁)抽取10-20ml尿液置于无菌容器内。
,室温下保存不超过2小时。
,可从集尿袋中采集新鲜的尿液,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核心策略
高水平的循证
已证明具有可行性
补充策略
具有一定的科学论据
可行性具一定的灵活性
预防策略至少包括核心预防措施。补充策略也应该使用。大部分核心和补充策略均来源于HICPAC(医疗感染控制实践咨询委员会)指南。
核心策略1
• 具备置入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置入尿管的适应佂说明
– 尽可能减少病人置入尿管,尤其是具有高风险的患者
(女性、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患者)
– 避免尿失禁患者置入尿管
–仅在需要时方对手术患者置入尿管
可考虑其他替代方法:
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外收集装置,如尿套、尿垫
脊髓损伤患者可采用间歇性导尿
核心策略2
只要允许,应尽早拔出尿管
–术后24小时内拔出尿管,如有其他指征方可继续留置尿管
核心策略3
• 使用无菌技术和无菌设备进行插管操作
插管前后手卫生
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布、
无菌棉球、使用抗菌剂或
灭菌溶液擦拭尿道周围,
专人专用润滑剂
选择恰当的密闭式导管
置管前感染预防要点
: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置管前感染预防要点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置管中感染预防要点
•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
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
无菌屏障。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
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
不能重复使用。
•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
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
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