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于延东 一、扬州市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