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夫君子之行,静已修身,俭已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阴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近乎“神人”的一朝宰相,为其儿子不可谓想的不周,教的不严,路不可谓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谓分得不清,其结果如何?
在司马昭灭蜀汉之前,无论史书还是演义,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有关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许记载。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之子在父亲死后,近似于“隐士”,是“无闻”之“贤达”。直至司马昭派邓艾入川,兵临成都城下,才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的出场。而此时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华的呢?《三载,可用“悲壮”两个字概括。他们先是用“先父的灵牌”吓了敌人一跳,趁乱打个小胜仗。但敌人一缓过神来,便以区区偷渡阴平的几万人马,杀得诸葛瞻全军片甲不留,可叹诸葛瞻这位“战神”之后,血涌战场,马革裹尸!你不能不称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叹其“何其哀也”。
如若诸葛孔明在天有灵的话还不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再升天。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现如今我们怎样教育下一代来奋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无论从智力,地位,各方面我们都无法与孔明相比,他都没有造就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们怎么办?有人嗤之以鼻:“都什么社会哦?现在教育战线上师资雄厚,软硬件齐全,非过去可比。”我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你别忘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良网络的泛滥,若隐若现红灯区无穷的诱惑,更使的我们对下一代担心,对他们的教育倍感束手无策。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的好啊,看来我也的先学会“静”,再去教育下一代吧。
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如下: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