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琴音悠悠情绵绵
王向阁
1939年5月25日,我生于歪子镇岗头街,民间老艺人王应祥是我的爷爷。
1956 年剧团派我到南阳地区曲剧团学习。后来,团领导又让我参加艺委会,重点是负责音乐唱腔的设计。当时乐队的工作不好干,大部分是文盲和乐盲,但他们的演奏技艺各有所长。聂立庆老师的大弦善拉哭戏,揉弦有味儿;聂立才老师善拉暴戏,音韵刚劲又响亮;温来富老师善拉慢唱,韵味儿缠绵而悠长;刘天才老师善拉布衫闹吵戏,韵调清脆。他们的琴艺特点都是我学习和继承的典范。随着乐队人员的不断变化,我由兼弹三弦,改为专弹小鼓三弦,带上指弹拨钢弦,音质清脆,合乐铮鸣。
1957 年下半年,剧团又去南阳参加汇演,我拉二胡又三弦,得到了兄弟剧团乐队的赏识。镇平曲剧团请我去帮助他们乐队搞伴奏,南召、淅川曲剧团乐队的同志找我交流三弦、二胡的技法。我们相互取人所长,补己之短,都得到了很大启发和长进。汇演期间,中央首长李先念到南阳来视察,地区领导选了传统曲剧《闫家滩》,作为晚会上的节目。我和赵文斌、钟汉榜被选去参加伴奏,当时感到非常光荣和骄傲。
后来,我就以拉大弦(曲胡)为主了,并吸收多家的技法,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也逐步的突出自己的特点,争取更上一层楼。同时跟鼓师密切的配合,使琴、鼓结合有一起。
早年间,有些演员,习惯活词,害怕定腔定调儿按音符演唱,不想让音乐设计打破常规。根据这种情况,我在保持原有曲调儿的基础上,采取新旧结合的办法,并揉进了大调儿的精华,重点谱写了合唱、独唱、伴唱的音乐,并让能接受新事物的演员先试唱,然后交给大家来讨论,结果大家都说好。通过这些努力,冲击了老艺我们的旧观念,达到了新曲儿新调儿悦耳动听的共识,也促进了演员在唱腔上的改革,创作了一大批委婉动听的曲剧音乐,大大丰富了唱腔艺术的表现形式,收到了良好的舞台艺术效果,也使自己的曲剧音乐设计水平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三)琴音悠扬的生命
1959年,剧团的聂立才老师调往省歌舞团工作后,团里正式宣布我拉主弦,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了使伴奏与演员们心灵相通,唱、奏结合的天衣无缝,我经常跟演员们靠弦子,研究唱腔和曲调儿,还同乐队的赵文斌鼓师研究文场、武场、演员三结合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回龙加诗片儿,诗片儿腔变加铜器的合奏法。使腔变通顺,气势雄壮,更能衬托出舞台人物的个性。后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我们新野县曲剧团独创的成果,地区曲剧团的鼓师多次与我们交流和学习,被兄弟剧团借鉴和采用。
1974年开放古装戏,常中廉团长带领导演郑荣振和我到安阳去看豫剧《红楼梦》,想取得经验后回来排此剧。郑荣振是位很有经验的导演,看罢演出后对我说,“戏好排,但这个戏排练的好坏,唱出来好听不好听,全凭你的音乐唱腔设计了。”
有挑战才能有成功。世上无难事,全在有恒心我。我凭着对戏曲的热爱,有条件要写这个戏,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写好这个大戏。于是便读原著,钻剧本,认人物,拟思路,首先把轮廓确定后,就着手策划具体的细节。写了25天,终于把初稿完成了。
因为我在设计《红》剧唱腔时,继承了许多传统调门儿的精华,创造性地利用变调儿的艺术技巧,把大量的大调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