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08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5/13 文件大小:2.0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等腰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
(4)如果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你能推出什么结论?
教师用出示问题(2)。
学生在分析性质2的条件和结论转换数学符号时会再次遇到困难,教师引导设问(3)和(4),这样学生会比较顺利的把性质2的条件和结论转换成三种数学符号形式,并运用全等分别证明。
教师板书性质2及使用格式,强调等腰AB=AC是大前提,完善性②AD=AD,公共边,也不必阐述;
③∠B=∠C,刚刚猜过;
④还剩BD=DC,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
6
⑤∠BAD=∠CAD,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
⑥∠ADB=∠ADC,等于多少度?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
⑦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学生会有不同回答: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底边上高或中线所在直线,教师追问: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线吗?从而引出性质2。
3.引导学生对性质1做出三种不同证明,三种方法添加的三条辅助线有什么关系?
7
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阐述猜想过程。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2)学生的归纳能否全面;
(3)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
质2分解的三个命题的文字叙述,归纳性质2的三个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
8
[活动4] 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问题
(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 __;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 __。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
教师用大屏幕依次演示问题(1)(2)(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评判并引导学生归纳性质1的两个作用:
求角的度数;
② 将线段间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角之间的相等关系。
(1)问题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化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10
∠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3)地震过后,河沿村中学的同学们为了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教具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中点拴一条线绳,线绳另一端挂一个铅锤,把这个三角板的斜边紧贴房梁,结果线绳经过直角定点,同学们确信房梁水平。他们的判断对吗?为什么?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例题1。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为了分析解答的简捷明了,引导学生设∠A=x ,板书解答过程。
(2)例1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 “等边对等角”。列方程解决几何计算题是常用方法,学生要学会将几何的定理、等式转化为代数方程.
11
例题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例题2。
学生独立思考证明,他们可能还****惯于用全等三角形。
教师引导运用“三线合一”可简便证明。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正确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情况,需分类讨论;
(3)例2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三线合一”。
12
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B
A
E
C
D
求证:BD=CE.
(3)学生是否注意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钝角,但底角一定是锐角;
(4)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活动5] 变式练****br/>(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60°,它的另外两个角是
教师指导,给出答案。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可能的多种情况。及等腰
及时巩固说学知识,了解学生学****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