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千万别用铜或铁具、铝具。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千万别用铜或铁具、铝具。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加水后浮在水面上的药要用筷子上下翻动,使中药完全浸泡于水中,水面要高出中药3~5厘米, 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3厘米。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头煎将药汁倒出一小碗,再往锅中加冷水进行二煎。中药煎煮前不宜清洗,特别是已经炮制后的中药,以免药物药性的流失。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滋补药:头煎时间:40~60分钟,二煎时间:30~35分钟。一般药:头煎时间:20~30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一定要守在旁边,不要熬没了汤,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四、煎药量: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服药温度
五、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不宜吹风,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通下大便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