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信息技术,不应如此“尴尬”
张小龙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之所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前进。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不应如此“尴尬”
张小龙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之所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前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信息社会,西方各国在教育的各阶段和各领域都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应用,把信息教育课程列为正式课程,加大对信息课程的建设。日本在1985年前后开始关心信息教育问题,将培养国民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尊重别人隐私权的意识作为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都增设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课,而且所有学科都使用微机教学。英国1981年开始实施“微电子教育计划”,不但在各中小学普及计算机,而且通过软件开发、教师培训网等途径训练了一批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其他学科教师,这不但推动了各门学科内容的更新,也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提高。1998年英国又进一步立法规定,中小学的信息教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全部变为必修课,并拟定了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此外,奥地利将13―14岁的学生都能学习计算机作为其信息技术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为此专门在中学7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周”的教育活动。
而我国之所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前进。也只有以课程的形式才能保证使全体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一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形成,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就会自然形成,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将会转变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逐渐提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几年来,虽然说从学校到家长、从教师到学生,都一致认为掌握计算机技术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未来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高考招生制度还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学生的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记入高考总分,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和行动上轻视或放弃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在中学历来就有主课和副课之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加之会考由学校自行组织,它自然而然成了学科的副中之副。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给学生更多学习主课的时间,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的授课时间一缩再缩,直接导致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不少学校建立的微机室、校园网仅仅是标榜现代化的摆设,学生把进入微机室上课当作放松自己、释放“能量”、玩玩游戏的途径。这种尴尬的处境根本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也完全违背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