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防治
肿瘤学的相关知识
手术治疗
局部治疗 三大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
抗雌激素类药:三苯氧胺、法乐通
孕激素类药: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抗雄激素类药:氟它胺
LH-RH激动剂/拮抗剂:诺雷德、依那通
生物反应调节剂
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胸腺肽
单克隆抗体类
美罗华、贺塞汀
其它
抗新生血管生成剂
酪胺酸酶抑制剂:ZD1839、格列卫
细胞分化诱导剂:维甲酸
细胞凋亡诱导剂
抗肿瘤化疗药物的分类
嘌呤
核苷酸
嘧啶
6-巯基嘌呤
硫鸟嘌呤
脱氧核苷酸
DNA
RNA
(tRNA、mRNA、核蛋白体)
蛋白质
微管
酶类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核苷酸转变
氨甲喋呤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dTMP合成
氟尿嘧啶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
抑制RNA功能
博莱霉素
损伤DNA
阻碍修复
烷化剂、顺铂、丝裂霉素
与DNA交叉联接
三尖杉酯碱
抑制蛋白质合成
L-门冬酰胺酶
VP16、HCPT、ADM
抑制TOPO酶Ⅰ或Ⅱ
放线菌素D
抑制RNA合成
嵌入DNA
长春碱类
促使微管解聚
紫杉类
促使微管聚合
羟基脲、
脱氧胞苷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作用机理
肿瘤化学治疗的实施
化疗的目的
●姑息性化疗:选择化疗方案时要权衡疗效与毒副作用的关系,本着减轻痛苦、缓解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为目的。
●根治性化疗:目的是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细胞,并采用巩固和强化化疗,以期达到治愈,根治性化疗的对象必须是对化疗敏感的肿瘤。
●辅助化疗: 针对肿瘤原发灶被手术切除或放疗后的化疗,也称为术后或放疗后化疗。目的是消灭术后或放疗后残留的肿瘤病灶或亚临床微小转移灶,有助于减少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和转移,提高治愈率。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辅助化疗,是在手术前应用化疗使肿瘤缩小并降期,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同时还可消灭亚临床灶及远处微小转移灶,减少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机会。
●确定治疗目标:根治性化疗还是姑息性化疗,术后化疗(辅助化疗)还是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等。
●了解类型及分期: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肿瘤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化疗方案。
●了解患者的既往治疗:既往从未化疗过的患者,应选用一线有效率较高的化疗方案;若为复治病人,应考虑改用二线化疗方案。
●肿瘤化疗的个体化: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以确定每种药物的用量,药物剂量的调整应兼顾其既往化疗有效性、不良反应等各个方面因素。
●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在病人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联合化疗以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减少药物毒性的重叠。
制定化疗方案的参考要素
间歇给药
连续给药
口服给药
静脉给药
静脉推注
静脉滴注
持续静脉滴注
胸腔注射
腹腔注射
心包腔注射
鞘内注射
膀胱内注射
瘤内注射
局部给药
动脉给药
动脉推注
选择性动脉灌注+栓塞
持续动脉滴注
化疗的给药途径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的适应症
●化疗敏感肿瘤的首选治疗;
●术前或放疗前化疗能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需要术后辅助化疗提高愈率的肿瘤;
●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晚期肿瘤或术后、
放疗后复发转移者的姑息性化疗;
●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局部化疗的肿瘤;
●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呼吸道压迫、
颅内压增高者,需要急症化疗减轻症状
化疗禁忌征
●一般情况很差(KPS评分<50分),或有衰竭、高热、严重恶液质状态者;
●肝、肾、肺和心血管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109/L或血小板低于80×109/L者或严重贫血未被纠正者;
停药指征
●血象下降:×109/L或血小板低至8×109/L;
●呕吐频繁影响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5次/日或有血性腹泻;
●发热超过38℃以上(除外由肿瘤引起的发热);
●出现重要脏器的毒性,如心肌损害、药物性格肝炎、肾炎或膀胱炎、消化道出血、穿孔、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所选择药物应是在单一用药时有肯定较高疗效者,通常有效率在20%以上;
●选择作用于细胞周期中不同时相或影响不同代谢环节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理尽量不同,药物间不能有交叉耐药现象,疗效相加或至少不能拮抗;
●各药物的毒性不相重叠或不在同一时间出现;
●给药顺序应符合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原理,以达到杀灭更多肿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