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路基设计原则
1路基设计原则
基床结构、厚度及填料
路基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不同设计速度目标值的各层厚度及 填料见表1。
基床厚度及填料表表1
速度标准
部位
厚度
填料要求
250km/h
路堤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岩性应满足基底地基条件
(Ps=[s]=),否则在基床底层范围内换填、改良或
加固处理。对全风化硬质岩、风化软质岩及土质路堑,其土质不满足
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膨胀土
路堑,。当地下水位较低时,在
换填顶部铺设一层复合土工膜; 当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时, 在换填
底部铺设一层复合防水板, 两侧侧沟底部设纵向盲沟。 当挖除换填困
难或换填深度较深时,采用水泥搅拌桩、CMSJ、CFGtt等复合地基 加固。
=160km/h 地段
基床表层采用 A 组填料,基床底层岩性满足基底地基条件
(Ps=[s]=),否则在基床底层范围内换填、改良或
加固处理。换填时应根据地层情况,、膨
胀土(岩)地段换填不小于 的合格填料或改良土,并于基床地
MOT
(一般土质、全风化硬质岩、软质岩)(地下水位较深)
图2-2 双线有硅轨道路藜标准横断面图
层顶部设置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当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时,在换
填底部铺设一层复合防水板,两侧侧沟底部设纵向盲沟
3)换填部分执行相应部位的压实标准
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见图 2-1〜图2-5
图2-1 双线有楂轨道路堤标;隹横断面图
电嘱嗯
皮".川口睢3为七R 2
(一般土质、全风化硬质岩、软质岩)(地下水位较浅)
(膨胀性土)(地卜水位较深)
(膨胀性土)(地下水位较浅)
路基与桥梁过渡段
250km/h 地段
①路桥过渡段长度确定:L=n(H-h) +5,
若计算出的过渡段长度不足20m时,按20m设置。
式中L ——过渡段长度(砧(当L=20时,调整n值使L=20)
H ——台后路堤高度(m h ——基床表层厚度(m)
图2七250km力地段桥台与路堤过渡段设肾方式图
图2-7250km/h地段7断面图
②过渡段设置见图6〜图7,过渡段为倒梯形,采用级配碎石掺 入3%k泥填筑,与桥台连接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内应掺 入5%k泥。过渡段压实度满足地基系数 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 量Evd(MP$ =50MP破孔隙率n<28%勺要求。
③台后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压实, 并用小 型平板振动机压实。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碾压后,地基系数K30不小 于 60MPa/m
④过渡段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体同时施工, 并将过渡段与连接 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
=160km/h 地段
路堑过渡段设置方式见图8。过渡段填筑A组填料,过渡段采用 基床底层的填筑压实标准。
图2-8-160km h地段桥台与路堤过渡段设置方式图
(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
250km/h 地段
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均需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填方地段过渡段设置方案按以下原则办理; 对特殊设置的过渡段单独研究确定。
过渡段及基坑的填料和压实标准,与路堤与桥梁过渡段相同。
横向结构物顶距路肩距离 h3>,L1=2+2*h2(h2为涵顶距
地面高度,过渡段按图2-9〜图2-10设计
——~~一♦床♦厘
h3>1,5m独疏鹿黑
图 2-9 h3>L5m 驼路堤与横向结沟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纵向单恻)
图2-10 h3>1,5m时H川断面图
横向结构物顶距路肩距离h3=,其顶面应填筑级配碎石,
过渡段长度:L2=2+2* (H-h1) (H为填高,hl为基床表层厚度)。横
向结构物顶部及其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应掺入 5%
水泥。过渡段按图2-11〜图2-12设计
图^11 h3=l,5m时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纵向单侧)
当构筑物轴线与线路中线斜交时,首先采用级配碎石掺3跳泥
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小单根轨枕横向刚度的差异
=160km/h 地段
路肩至横向构筑物顶高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