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9检验、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ppt

格式:ppt   大小:3,248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9检验、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ppt

上传人:孔乙己 2022/5/20 文件大小:3.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9检验、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9检验、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
二、货物检验的法律依据
商品检验法1989年8月1日;
动植物检验法1997年1月1日;
卫生检验法1989年3月6日;
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
三、货物的交接
接受货物(A违约
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
非根本性违约
不能解除合同,只可要求损害赔偿
二、解决争议的办法
1. 友好协商
2. 第三方调节
3. 仲裁
4. 法院裁决
仲裁是贸易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办法
三、国际经济贸易仲裁的含义
仲裁(Arbitration),指国际经济贸易仲裁,是指由买卖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或在争议之后,达成书面协议,自愿将他们之间友好协商不能解决的争议交给双方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
四、仲裁协议
书面仲裁协议。
1. 形式:
合同中的仲裁条款;
争议后的书面协议;
被诉方同意仲裁的书面表示。
2. 作用
(1)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前提
(2)赋予仲裁的管辖权
(3)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
五、仲裁程序
1. 申请;
2. 答辩和反诉(20天内指定仲裁员,45天答辩或反诉);
3. 仲裁庭的组成;
4. 审理(开庭前30天通知,不能出庭需提前12天通知仲裁庭);
5. 保全措施(申诉方申请保全,并提供担保)
6. 裁决(开庭后45天内作出裁决)。
仲裁总期限:从受理到裁决不超9个月。
六、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在联合国主持下,1958年缔结了《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我国于1989年1月22日加入。
七、合同中的仲裁条款
包括:仲裁争议范围、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规则、仲裁效力等。
第三节 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的含义
不可抗力,又称人力不可抗拒,是指当签定合同以后,不是由于当事人的过失,而是由于发生了当事人不能预见和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以至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按期履行合同,有关当事人即可根据合同或法律的规定免除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按期履行合同的责任。
不可抗力英国称为“合同落空”。
法律后果:解除合同或
延期履行合同。
不可抗力事件必须有四个条件:
1.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的;
2.订立合同之后发生的;
3.当事人不能控制,且无法避免、无法预防的;
4.不是任何当事人疏忽或过失造成的。
不可抗力成立的条件
二、不可抗力成立的条件
三、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
包括:不可抗力范围、不可抗力的后果、通知的规定等。
规定方法
概括式
列举式
综合式
第五节 案例讨论
一、检验案例
[案例1]
我A公司与美国B公司以CIF纽约的条件出口一批农产品,订约时,我A公司已知道该批货物要转销加拿大。该货物到纽约后,立即转运加拿大。其后纽约的买方B凭加拿大机构检验签发的在加拿大检验的证明书,向我方提出索赔。
讨论:我公司如何对待该检验证书?
[案例1]
答:我公司须认可该检验证书的法律效力。因为按照《公约》第38条第3款,“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该运货买方需在发运货物,而没有合理机会加以检验,且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这种改运的可能性,检验科推迟到货物到达新目的地后进行。”
二、索赔案例
[案例2]
我国某进出口公司向某国出口一批冷冻食品,到货后买方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向我方提出品质索赔,索赔数额达数10万元人民币(约占合同金额的半数以上)。买方附来的证件有:①法定商品检验证书,注明该项商品有变质现象(表面呈乌黑色),但未注明货物的详细批号,也未注明变质货物的数量或比例;②官方化验机构根据当地某食品零售商送验的食品而做出的变质证明书。
我方未经详细研究就函复对方,既未承认也未否认品质变质问题,只是含糊其词地要求对方减少索赔金额,对方不应允,双方函件往来一年没有结果,于是对方派代表来北京当面交涉,并称如得不到解决,将提交仲裁。
讨论:
(1)对此索赔案件我方是否应该受理?双方各有何漏洞?
(2)我方应如何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则来处理此案?
[注:此批冷冻食品中我方误装了一小部分乌鸡,价值千余元]
[案例2]
答:(1)对此索赔案件我不应该受理。对方索赔依据的是官方化验机构根据当地某食品零售商送验的食品而做出的变质证明书,说明商品已批发给零售企业,证明进口商已实际接受货物,丧失了索赔权。我方收到索赔要求,应仔细研究索赔依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