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资本论》I教学大纲
(一)前言
《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
课后预习:
1、原著:P351-373
2、教材:P113-123
9
第9章、第10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374-426
2、教材:P124-133
10
第11章、第12章4、5节、
课后预习:
1、原著:P427-592
2、教材:P134-155
11
第13章1、2、3、4、6、8、
10,第14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593-611
2、教材:P155-161
12
第15章、第16章
课后预习:
1、原著:P613-706
2、教材:P162-191
13
考试、讨论
交作业
14
第17章、第20章、第21章、
第22章1、4节
课后预习:
1、原著:P707-879
2、教材:P192-203
15
第23章1-4节第24章1、7节
16
总复习
交作业
17
考试
(一)前言
《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
(二)基本要点
序言和跋
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
(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
(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
(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
(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
(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1、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商品和货币,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又是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关系的商品和货币。
2、地位:马克思称第一篇是导言,就在于阐明资本发生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
3、结构:第一篇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着重论述价值的形成和表现形式;第二章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三章分析货币的职能,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
4、要点:
第一章商品
第一章:包括四节。第一节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第二节说明商品两个因素的形成;第三节说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第四节说明价值的本质,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主要内容: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着重说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段);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第2-4段);
(三)商品的价值(第5-18段);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19段)。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主要内容:是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形成,阐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二节包括16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前言: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意义(第1段);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有用劳动(第2-8段);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人类劳动(第9-10段);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统一(第11-16段)。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主要内容:是论述价值的表现形式,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本节标题“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都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