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效教师和基本教学方法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建立清楚的学习目标
●没有建立学习目标
●将目标告诉学生
●没有将目标告诉学生
●安排课程,帮助学生达到目 标
●没有充分计划或者引 导教学达到目标
●向学生询问目标的合理性
●忽略或没有向学生询问目标的合理性
精选ppt
●强调致力于学术的活动和时间
●强调非学术活动,使用时间低效率
●严肃、尊敬地对待学习科目
●挖苦或轻视学习科目
●保持职业形象
●似乎是学生中的一个
●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只注重好学生,忽视了一些学生
●组织教室和仪器,尽可能减少混乱
●没有仔细组织周围设备
●用助手或志愿者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
●用助手或志愿者主要是为了处理行政事务
续表
精选ppt
2.适应性与灵活性:智慧、机智、机灵
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
①清晰地界定目标,并使学生知道。
②作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特征、偏好、兴趣。
③制订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计划,并引导其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④当实施教学时,持续地注意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合适(例如,迷惑或沮丧的表情,不会回答问题或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不明白时提问题)。
⑤当教学计划不合适时,找出原因和替代方法。
⑥有必要时,实施替代方法,并监测其有效性。
精选ppt
一个重要观点:
“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不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的恰当表达,也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经常听到在实践一线的教师们对培训者提出这样的要求:理论就免谈了,你告诉我怎么做吧!
对此要求,看似“合理”,但理论家很尴尬,也很是无奈。
一是因为根本没有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灵丹妙药”,理论家给不出;
二是理论家能够给出的是思考教育实践的方式,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给出一些建议的“技术”或“方法”。理论家要在描述和追随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实践,同时还要启迪实践者的思考,让实践者反思自己的实践,进而改善自己未来的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有实践的自有逻辑。
精选ppt
(一) “理论指导实践” 的惯常理解。
这里的“理论”,是指由理论家在外在于实践的情境下,对于实践的研究而获得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理论具有抽象性,理论又具有普遍性。对于实践者而言,它是先在的或者说是先验的。理论的逻辑是思维和心理的逻辑,是理论家把实践变成话语中的符号化、客观化的过程和结果。理论家与实践是二元分立的关系。
这里的“实践”,是实践者的实践,即教师的实践。通常被理解为教师的实际操作。
“理论指导实践” 是指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具有不可置疑的真理性,实践是理论理想的实现。
精选ppt
(二)但, 教师的工作具有自己“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具有很多其他职业没有或不这样明显的如下的特征:
。这是教师工作的情境特征。与学术性职业的不同之处。一是行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通常用行动来体现自己所教的知识、提倡的价值观和习惯的思维方式。二是问题解决取向,通常,问题一旦出现,教师最先的反应就是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解决需要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空间上的“当下性”。教师的任何实践行为都只有“有限的合理性”,而不是理论研究所具有的从容不迫与“充分的合理性”。
精选ppt
三是条件制约,主要是来源于教师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学校文化的小环境,教师很难从情境中抽身出来,系统、唯智、理想化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这是教师工作的对象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成性、模糊性和特殊性,与理论的相对固定性、清晰性和普适性之间不尽相容。一是生成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正在发展着的学生。“成人”是教育的本质。而人人不同的差异性和不尽相同的可塑性,是教师工作不确定的根源。二是模糊性,主要反映在教师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以及教师的思维方式上。教师工作中很多事情互为因果、相互缠绕,无法被切分成碎片进行剖析和精确的计算。因此,教师在思考时通常不依赖于线性的、形式逻辑的理论推论,而更多呈现模糊的、探究的特征,如使用具有情感和道德意涵的比喻、故事和图像等。三是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是个性化和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