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熊购物》教学设计
《小熊购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探究“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依次,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亲密联系。
自我参加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长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常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试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多种方式学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依次,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索,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激励学生探究先乘后加的运算依次。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挚友说一说。
师:你打算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好玩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爱好,更主动地进行探究。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视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学问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情愿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 和1枝 ,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学问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得须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究。)
(三)探究沟通,构建新知
1. 依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索,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探讨,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生疏,有许多学生能干脆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探讨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全部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相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探讨深化开展的有效做法。)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登记来,这样就不会遗忘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老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留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须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学问的须要,更好地探究、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须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登记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以及帮助老师的胜利感。)
+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老师巡察,个别指导;然后相互沟通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