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及数学,借助计算机,从定量角度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学是如何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
具体地说,计量经济分析按照以
计量经济学是如何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
下步骤进行:(1)陈述理论(或假说);(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3)收集数据;(4)估计参数;(5)假设检验;(6)预测和政策分析。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上述步骤。
例题一:价格上涨对需求量的影响
假设某空调生产商请一个计量经济学家为他研究价格上涨对空调需求量的影响,该计量经济学家按上述步骤进行研究。
首先要做的是查找一下有关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经济理论。众所周知的需求定律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简言之,一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关系,即需求曲线斜率为负。
(1)需求函数的数学模型。尽管需求
定律假定价格P与需求量Q之间呈反向关系,但并没有给出二者之间关系的精确形式。例如,该定律并没有告诉我们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如图(a)和(b )所示。
Q Q
O P O P
(a) (b)
事实上,斜率为负的曲线有千千万万,在它们之中选择正确的函数形式是计量经济学家的任务。
最简单的函数形式是线性函数,如果Q和P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图(a)所示,则数学上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Q = α+ βP ()
α和β称为该函数的参数,它们是未知常数。α亦称为截矩,它给出P为0时Q的值。Β亦称为斜率,它计量的是P的单位变动所引
起的Q的变动率。
如果需求定律成立,我们可以期望β﹤0,而α﹥0。为什么?第一个不等式可直接从需求定律得到。需求定律对α没有说法,但我们可以很容易解释之:如果空调不要钱,谁不来一台?
式()是反映Q和P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这样一个模型中,等号左边的变量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或被解释变量(explained variable),等号右边
的变量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或解释变量(explaratory variable)。在我们的例子中,Q是因变量,P是解释变量,意味着我们用价格的变动来解释需求量的变动。
(2)计量经济模型。上段中式()假定价格P与需求量Q之间的一种精确的或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有一个唯一的需求量。在现实的经济变量之间,极少存在这种关系,更常见的是不精确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
们根据表1-1中Q和P的假设数据画出一个散点图(见下图)。
表1-1
P Q Q
0 78 80
1 70 70
2 69 60
3 63 0
4 60 1 2 3 4 5 P
5 59 散点图
图1-3显示的是一种近似线性而非严格线性的关系。为什么不是所有6个点都位于数学模型()所规定的直线上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导出需求曲线时假定所有影响Q的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而实际上它们通常要变,这种变动会对Q产生一些影响,结果是观测到的Q和P的关系可能不精确。
我们用一个“一揽子”变量u代表所有影响Q的其他变量的影响,u称为扰动项或误差项。扰动项u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变量,它反映的是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所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