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专题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专题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上传人:wo1230 2017/4/25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专题一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 提示] 1.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3.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4. 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人为改变。 6.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考点 1 世界的物质性 1. 物质(1) 物质的概念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第二,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 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 即客观实在性。 2. 世界是物质的(1)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②本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图示: 结论: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特别提醒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知识拓展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易错纠偏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矫正训练 1]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 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 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矫正训练 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 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 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 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④说法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 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 排除,B 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命题高考命题点 1 自然界的客观性 1 [2012 · 浙江高考]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灾害频发。因此, 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命题点 2 哲学的“物质”概念 2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