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及其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及其启示.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的东西 2022/6/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及其启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及其启示
摘 要: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是对亚里士多德同情思想的批判性发展。她认为同情是认知性的,同情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关于尺度的判断(巨大坏事的发生)、不应受的判断(无过错原则)和幸福论判断(对我断,个体能把不相关的人和物纳入关注的范围,扩大同情的范围。然而,为什么纳氏要把相似性判断发展成为幸福论判断?这是因为相似性判断容易排除与同情者不相似的人(如男人会排除女人、白人会排除黑人、不同阶层的人会互相排斥)或不相同的物种(如动物)。这些不相似都会阻碍同情的产生。且如上所述,相似性判断与害怕等情感相关,因为害怕自己某一天也遭受此种的不幸,才产生同情。而纳氏的幸福论判断则与不涉及到害怕等情感,只要意识到对自己的幸福产生影响就可能产生同情。当然,纳氏并没有否认相似性判断的重要意义。她也认为相似性想象有利于同情的产生,是幸福论判断的重要环节。需要指出的是:在幸福论判断中,纳氏特别强调人认识到自身脆弱性的重要意义。只有人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才能意识到他人或动物与自我的相似性,才更可能产生同情。
可见,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与亚里士多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认知性、灾难显著性、相似想象等方面继承了亚氏的思想。当然,纳氏也在同情的范围、条件等方面发展了亚氏的思想。
二、认知性判断是同情的充要条件
同情是情感的一种类型。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家对情感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情感是非认知性的。情感与认知无关,与价值无关,是人的生理表现,而不是精神的表现。一种认为情感是认知性的。情感与价值、认知有关。情感包含了人的某些认知。由此可知,纳氏的情感理论是认知主义的。“情感不只是心理机器的燃料,而是人推理的一部分。”[1]2她认为情感与认知、价值相关。认知是情感的重要特征,能作为区分不同情感的依据。 如前所述,纳氏认为三个认知性判断是同情的充要条件。为什么认知性判断是同情的充要条件?因为她认为情感是认知的,所以,在她看来同情当然包含了认知内容。这表现在:首先,同情有明确目标,指向某人或动物的困境。其次,同情的目标是有意向性的。困境对同情者来说是有内在意向目标的。这个目标是指向同情者,与同情者相关的。第三,同情蕴含一种信念。同情者认为困境与“我”的幸福相关,是关涉价值的。即同情者认为困境影响了自己的幸福,关涉自己的人生。而且,这些对同情者来说是重要的。“我们认为判断是情感必要的成分;判断不是外在的原因,而是情感的组成部分;如果有必要的幸福论内容,他们是情感的充要条件。”[1]55纳氏认为同情除了认知外,也不需要其他的感觉因素,如痛苦、可怜等。当然,纳氏承认痛苦等感觉是同情的一部分,就像人的认知一样。但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感受也不一样,感受具有多变性。所以,她认为感觉因素不应该放进同情的概念中。除了上述认知性判断外,同情还需要其他的认知性因素吗?纳氏的答案是否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她并不排队其他因素对同情的影响,如想象。“想象是让其他东西成为我们同情目标的桥梁。”[1]65想象能把磁片式的观念、感觉、事情和人等联结起来,引发同情。但纳氏指出,正如人的感觉因素一样,每个人的想象能力也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同情现象都需要想象。所以,纳氏认为想象和感觉因素一样,具有多变性和可塑造性,都不应放进同情的概念中。因此,想象也不是同情的必要因素。最后,同情的消失也是认知起了决定作用。同情的产生是因为具备了三个认知性判断,同情的消失也因为认知的改变。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遇到的事和情景会变为背景情感,隐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想象起作用的条件也会减弱。另外,随着情景的变化,我们还会修正对这一事件的认知,打破这三个认知性判断,特别是关于幸福论的判断。随着认知的改变,同情就会消失。
至此,纳氏论证了认知性判断是同情产生的充要条件。她是通过这样的进路来论证的:认知性判断是同情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同情的产生——同情的消失。通过论证,她得出了认知性判断是同情的充要条件。
如上所述,纳氏的同情思想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同情思想,除此之外,她的思想也深受休谟的影响。休谟认为情感分为原始情感和继发情感,原始情感是感官感觉和苦乐感,继发情感是与认知相关的。继发情感是由对象和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继发情感的发生必须有情感对象、感受者与对象的关系才能产生。而纳氏认为同情与认知相关,与感受者和对象的关系相关,属于休谟所认为的继发情感。此外,纳氏对于想象和同情的关系的看法也受到了休谟的影响。休谟在《人性论》中就提到:“想象的这种顺利的或困难的推移,对情感起着影响,推进或阻止情感的转移;这就清楚地证明,情感和想象这两种官能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观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