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皮鞋名匠郑育坚
赵艳丽 1983年,为了给自己买一辆摩托车,他与鞋结缘,学会做鞋;
1985年,他扔下机械厂的铁饭碗,开始做鞋走出他的人生路,那一年他买了人生的第一辆汽车;
1989年,他创办了温州第一个鞋类信息部
意气风发的郑育坚还兼职做起了早期的职业经理人:在外商独资的鼎林鞋业、中外合资的万事发鞋业和专门从事外贸的吉而康鞋业担任管理高层,参与从设计、生产到市场的一系列流程,为自己办鞋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艰辛创办超豪鞋业
后来,随着温州鞋名声的好转,有不少外商来投资,温州鞋开始自主创牌。这样信息越来越公开化,鞋类信息部的市场也越来越小。1996年初,郑育坚自己办起了鞋厂,温州超豪鞋业有限公司就此诞生。
起初,郑育坚租了一个小地方做厂房,在办公室放张小床,吃住都在厂里就开始了生产。在营业执照办理过程中,有相关部门来检查,厂房差点被封。
“那种打击是非常大的。”郑育坚回忆说,“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资金就已经很短缺,后来还被一个江西上饶的家伙以合作为名骗去几万块钱。”
难归难,但是在郑育坚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两个字,他认定的事情即使费尽千辛万苦都要做好。
在亲戚的帮助下,郑育坚渡过资金难关,超豪鞋业步入正轨,为国内外一些品牌做代工做得红红火火。后来,超豪鞋业还在中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6个国家注册了“巨豪(JUHAO)”商标。
郑育坚获得的鞋类设计大奖不计其数,如多次获全国鞋类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全国第一个功能鞋设计一等奖等。他的得意之作是用一整张鳄鱼皮做成的一双鞋,还有用一张小水牛皮做成的一双鞋,做完鞋后他将余料点缀在鞋上,可谓巧夺天工,那两双鞋成为中国顶尖皮鞋的代表作;2001年,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他将十张蛇皮做成十只鞋,五双鞋组成五龙迎奥运的图案,既有特殊含意又漂亮之极。这三件奇特的作品被载入吉尼斯纪录,荣获中国吉尼斯绝技绝活、创意制鞋等奖项。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中国国际鞋类展上,这三件作品和新型纳米功能空调鞋,作为中国鞋的惟一代表在T型
台由模特展示,赢得赞誉不断。
其实,对于郑育坚这么有想法的人来说,那三件作品只是游戏之作。真正让郑育坚痴迷、玩命的,是纳米功能空调鞋。
如痴如狂“纳米鞋”
有一次,郑育坚和师傅余阿寿作为中国鞋王参观团成员,去澳大利亚看一场大型皮鞋走秀。走秀期间,一位女模特正神采奕奕地在T台上走着,突然摔倒,原来是鞋跟断了!在场的外者很多,主持人又开玩笑说那双鞋是中国制造 , 于 是“中国鞋是劣等货”就成了次日的热门新闻。这一尴尬深深刺痛了郑育坚:“我要让全世界人知道,中国人做得出好鞋!”
一个偶然不期而至,郑育坚在科技报上看到了纳米技术的信息,这一信息触动了他的神经:能不能把这种技术用到鞋里呢?
1997年,郑育坚开始组建纳米材料应用研究室和细菌检测室,并聘请了专家,还引进了精密仪器和设备。 “当时在100个人中就有99个说我不会成功。我不管,我会用做出来的东西证明给他们看。”
一开始,为了专利授权的事,郑育坚在北京“折腾”了好久:“那时因为天天去,中国皮革研究院的门卫都认识我了。知识界的事情也真是麻烦,直到开新闻发布会那天还有人找过来说:‘有一部分技术是我的东西。’你说我头疼不头疼!”
为了纳米鞋,郑育坚不分昼夜,不问世事,实在熬不住才睡几个小时,就这样,他连续坚持了两年。与此同时,他还推掉了闭着眼也能赚上百万元的高档皮鞋加工业务,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精力。
第一批纳米空调鞋研制成功,四千来双齐上市,可不到两个月就出问题了:因为气囊材料弹性不够,四千双鞋全部被退回。
此时郑育坚要退出还不算晚,可是他选择了背水一战。
为了真正实现纳米空调鞋调节空气、防止脚臭的功能,郑育坚把鞋做出来后,让朋友们打羽毛球时穿,看打完球后鞋臭不臭。朋友们开始不明白他的用意,都觉得打球穿皮鞋很闹心,郑育坚却心想:让这些闹心的人穿得不闹心,我的鞋就做到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7月10日,他开发研制的产品得到认可,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他“新型纳米功能空调鞋”国家专利;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全国制鞋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授予他“制鞋行业高新技术应用重大贡献奖”。
让人意外的是,成果出来后,郑育坚的处境却更加艰难。由于纳米空调鞋的成本高,定价高,与自身品牌的定位不符,又超过市场的接受能力,导致产品销路不畅。“要加盟其他品牌,又不能低价处理,这是我的原则。”为不让牌子倒掉,他将17个省级代理商的纳米鞋全部召回。此时的他已负债累累,为了把纳米空调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