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皮肤病和真菌性皮肤病
新乡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刘冬
生物的分类系统
1969年,Whittaker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生物细胞结构和营养方式的不同,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五界分类系统
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5播散型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疱底刮取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前驱期或无疹期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鉴别,发疹后应与单纯疱疹、脓疱疮鉴别。
诊断及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内用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药物早期足量应用。
止痛 酌情选用。同时应用营养神经药物。
糖皮质激素 有争议。
2. 外用药物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
合并眼部损害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滴眼液
3. 物理治疗
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恢复。
第三节 疣
疣(verruca,wart)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
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HPV属乳头瘤病毒科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
主要是直接接触或自体接种而传染。HPV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增生。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
好发于手指、手背、足和甲缘等处。皮损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依部位及形态可分为甲周疣 、甲下疣、丝状疣 、指状疣等。
2. 跖疣(verruca plantaris)
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
皮损因受压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绕以角质环,疼痛明显。
去除角质层下方为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小黑点。
多个角质软芯形成镶嵌疣
3. 扁平疣(verruca plana)
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扁平光滑丘疹,圆形或椭圆形,正常肤色或淡褐色,数目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
淡褐色
皮肤色
自体接种反应
(Kobner现象)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做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
跖疣应与鸡眼、胼胝鉴别。
预防和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于皮损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者。
%-%维A酸软膏外用 ;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外用;平阳霉素疣体根部注射。
5-氟尿嘧啶软膏外搽,因可遗留色素沉着,面部慎用。
2. 物理治疗
包括电灼、冷冻、激光、刮除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3. 内用药物治疗
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
免疫调节剂,中药等试应用。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Mollluscum Contagiosum)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MC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MCV属痘病毒 ,为DNA病毒,儿童传染性软疣几乎均由MCV-1型所致,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HIV感染者),约60%由MCV-2型所致
皮肤间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亦可通过性接触、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临床表现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fungus)的生活习性
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温度22~36℃,湿度95%~100%,pH5~.
甲醛、苯酚、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可迅速杀灭真菌
真菌的分类
根据菌落形态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uld)两大类.
酵母菌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霉菌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又称为丝状真菌。
真菌病的分类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的深浅,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 引起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一般按发病部位命名。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按致病菌命名。
真菌病的分类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的深浅,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