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制体育器材的理论与实践
张晶洁 摘要:在全面推行健康素质教育的今时,体育教育改革也逐渐趋向“生活化”、“趣味化”。由于自制器材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它应用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中。它不仅材配备不足是促使自制器材出现的最初原因,而其确实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全国部分中小学经过实施后均受益匪浅。
2. 有利于提高器材利用率,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自制器材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因其数量可根据需要而灵活增减,大大加强了器材使用率,增大了练习密度。自制器材多样化的特点,更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它对教学又具有辅助作用,能更好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趣味性”。 自制器材大多来自于生活中,它更贴近学生,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娱乐性,为更好地开展“快乐体育”奠定基础,使其远离“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自制器材大多是教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发现或制作而成的。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是启发学生自己来创造发明新的器材。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结合练习内容或是器材本身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废弃的易拉罐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不乱丢东西,保护环境;同时也可以灌输给学生“变废为宝”的思想,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它赋予了体育教学更多、更新的思想教育性。
(二)自制体育器材的完善途径。自制器材大都来自于生活,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现成的和隐形的体育器材,关键在于发现,在于一种意识,体育自制器材的制作可分为三个层次:
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有很多。有些可以直接拿来当作我们体育教学的器材。例如:小方凳,它可以用来当标志物,障碍物;横在路上的电线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废旧的报纸也可以当作体育器材,曾经德国有一位教师就用一张废旧报纸上了一堂出色的体育示范课。有些是捡来以后进行加工成为体育器材。例如:两个甜牛奶瓶灌上泥沙,用一根部棒串连,固定,即成了小哑铃,可以用来做力量练习;野外的山藤编织成藤圈,可以用来做游戏滚圈、钻圈;破旧的篮球经过缝制成橄榄球。有些是根据标准器材而自己选料进行制作的。例如:用一条牢固的凳子,铺上棉絮和草,破麻袋,再盖上一层厚实的革可制成“小山羊”;用给钢管、钢筋做成的连环式铁质软梯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器材的熟练以达到器材配备标准。生活中这样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废弃物品取之不尽,只要我们学会观察与思考,制作出这类器材并非难事。而这类器材都是最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若能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做,则更能发挥自制器材的作用。
现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器材是以成人标准或以竞技的要求制作,并不完全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身体条件。而且,因为体育器材有限,在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密度不高。因而,许多教师结合实际,对原有的器材加以改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练习密度。例如:“多功能球网”设计一个顶端装有活动钢管可升降的排球架,两张排球网相连,中间可挖14个左右直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