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摘要: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 我校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 为教学改革找到了起点, 找准了落点,清除了盲点。关键词:三小教育;教学改革一、“三小教育”,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结合学校客观实际以及教育教学规律, 我校提出了“三小教育”的基本思想,致力于全面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所谓“三小”,即在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小班教学”; 实施形式上采取“小组学习”; 落实形式上采取“小处人手”。“三小教育”的前提是小班教学, 核心是小组学习, 关键是小处人手。“三小教育”是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起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小组内“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个性发展。二是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共进,有利于高效合作与公平竞争。三是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 综合考虑学生性别、性格等多种因素。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 建立组内结对互助合作机制和组间竞争激励机制, 鼓励小组形成独特的、稳定的文化符号, 实现“以 2 文化人”的基本目标。二、课堂文稿,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教学改革绕不过去的命题是减负增效, 过去一年, 我校以“课堂文稿”为依托,彻底实现了“课堂文稿一本通,各门功课零资料”。课堂文稿就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教学练”为一体的课程资料,也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高点。文稿编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编写要基于课程,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为文稿编写找准方向;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课程所担负的阶段任务, 为文稿的编写找到系统的知识支撑;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为文稿的编写找到合适的运用对象。二是研发依托三个层面的保障: 《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推动;学校“课程研研究所”首席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带动;学科教研组全科教师的实践反思和组织联动。三个层面的研究, 将专家思想和草根智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文稿编写的科学性、准确性、发展性、实用性。三是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知识与技能目标定量呈现, 当堂可测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性呈现,当堂可量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向呈现,当堂可控的原则。为了使文稿的编制更加严谨、科学, 我们严格制订了编写的六大基本流程: 个人主备、小组研备、首席审备、课前预备、课中续备、课后补备。三、教模重建,让教学改革更具实效尽管教育界对“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但是我们认为,在课改初期, 对课堂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模式的重建与运 3 用是我校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对模式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经历了以下过程: 1. 突出“三重”,科学建模。我校在借鉴全国各地成功课改案例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主动发展, 生星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重( 重课堂生成、重学生活动、重教师点拨) 为基本原则, 提炼出“四会四步一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四会”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的四种基本能力;“四步”指的是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学、展、点、练”四个基本步骤( 其中包括八个基本环节: 目标导学、自主学习、互查检测、展示交流、探究合作、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