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2).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2).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7/5/3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G:\009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 1、学****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目的 2、 3【教学难点】目的 1、 4。【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 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 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四、由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九、作业 “其”、“道”、“名”、“然”的义项。 ,体会叙议结合手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二、积累词义。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第三部分(5) :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 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2) 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3) 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 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五、作业。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指导背诵。【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 .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 结构严密。三、指导背诵第三段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1) 用“叹”领起下文。(2) 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3) 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 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张中丞传后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阅读分析】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 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 张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