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代旅游诗词选
文天祥在《指南录》中有一首题为《泰州》的诗:
予至海陵问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出没其间,真 畏途也。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外,身游坎有中。
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y秦潼镇中原有横贯东西的一条夹河,河上东、中、西有三 座桥,中间一座是石拱桥,俗称中石桥。东西二桥都是板桥,称东板 桥、西板桥。东板桥易石是清末的事,西板桥易石是民国12年的事。 笔者以为“板桥秋月”是指东板桥,“石桥明月”是指中石桥。东 板桥临近东大湖,每值秋高气爽,水波不兴,星河明月,万籁俱寂。 此间,大有杭州平湖秋月之胜,所以叫“板桥秋月”。
中石桥确另有一番魅力,此桥拾级而登,足有二十级台阶。抬头 望明月,低头窥倒影,明月水中游,那如醉如痴的景色,怎不令人叫 绝。
自从夹河填平后,三座桥均废,孙乔年诗中的“石桥明月”便成 为历史陈迹了。
拾级平登入太清,冰轮普照万家明;长空寂静钟声远,此际无余 物外情。
花影清皋,“花影清皋”即“花影清潭”,是指蒋家潭。原名蒋家窑, 当年这里住有一大户姓蒋,所以窑、潭俱姓了蒋。蒋家潭的水面较宽, 潭深,且有一泉眼。1929年天旱不雨,河水尽涸,独蒋家潭不干。 多少年来,凑潼人考究饮用蒋家潭的水,因其水清澈甘醇。潭边辟有 花园,泉清花美,令人赏心悦目。蒋家潭居水边高地,故又称“花影 清皋”。诗是这样写的;
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 涓。
禅房修竹,孙进士所指的禅房修竹,笔者以为是北村禅院的幽静所在。
孙进士是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退隐回乡来游y秦潼,当是嘉庆年间的 事,此时正是“北村莲社”之后,北村禅院已初具规模;孙进士咏诗 “北村莲社”是向往的口气,说的是往事,陈迹是指莲社。那么,“禅 房修竹”该指何处?当时,北村禅院西侧内,确曾有个竹园,且有几 座和尚的骨殖塔。所以,“禅房修竹,实则为北村禅院的一部分。
曲径当途树竹篁,一竿挺拔入禅房,等闲争说风光好,毕竟虚心赋性 凉。
绿院垂槐,绿院即西院,是座和尚庙。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和尚在 这里栽了两棵槐树,一棵正栽,一棵倒栽。两树似有灵性。一棵高屋 建令瓦,枝条四覆成荫。一棵巍巍参天,高有数丈,绿荫如盖。庙内拥 有十一架梁的大殿,中供千手观音,并砌有“听槐轩”。绿树院由此 得名。遗憾的是倒栽的一棵,毁于抗战时期伪军的刀斧下,仅存的一 棵成了此景的唯一证物。其诗云:
数年四季勿衰颓,绿叶纷垂伞盖成。不仅游人堪玩赏,薰蒸炎热好乘 荫。
清代著名词家江阴蒋春霖和水云楼曾有过一段渊源。蒋春霖罢官后, 寄居楼中有年,寝馈于斯,吟咏于斯,家庭闹矛盾纠纷亦于斯,水云 楼成为词翁晚年坎坷遭遇的见证者。
满 庭 芳
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竟日在芦花中。 余居此既久,亦忘岑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木得” 之句,不觉怅然。
黄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幕蒲, 谁识天涯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还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 愁余空自把, 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 鱼波万顷,便秋风难问茄始。空江上,沈沈戍鼓,落日大旗孤。
翁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今天的凑潼完全一个样子,找不到任何 区别。词序云:“秋水时至,海陵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