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钓鱼的启示张晓霞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 34 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 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二、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该不该放鱼,学生思想上可能有挣扎。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特别是理解课文第 10节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教学目标: 1 、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 、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入手,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抓住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整体感悟 1 、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体会, 或者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二、板块学习一:钓鱼之乐(教“结构”) 1 、教师提问,作者的钓鱼之乐表现在那些方面?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重点句子举隅) (1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导:我们一般什么在时候去钓鱼?作 2 者在什么时候去?晚上钓鱼,这叫刺激,浪漫。我们要把这种夜幕出垂、明月东升、泛舟湖上的情调读出来。(2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 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导:看得出你是钓鱼的能手,说说读的时候该注意哪些词?不知有没有钓鱼高手呢?钓鱼专家?) (3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通过你的读, 让人觉得这条鱼很大,但还不够大,谁能读大一点?谁能读得最大?) 学生自由回答补充,教师相机点拨提示归纳: 景色怡人、钓鱼用心、钓大鱼得意。 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学法:找关键词句读出情感品钓鱼之乐三、板块学习二——放鱼之“难”学习小组按照以上学法分组探究学习:放鱼之“难”(“难”有两重之意, 一是难过,二是指艰难),领会作者的思想变化以及矛盾心情。(用“结构”)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 1、放鱼之“难”,难在哪儿? 2、小组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