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解读.doc

格式:doc   大小:264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解读.doc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5/12 文件大小:2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解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 [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一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 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 701 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那年, 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从此, 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 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然而, 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 并不是做诗。而是从政。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李白, 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 最多的一个诗人。特有很多的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胖瘦啊, 他高低啊, 他脾气好坏啊, 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康震: 李白在当时, 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 叫魏颢。魏颢是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李白。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他就到处追李白。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后来就给他追到了。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可能是这么说的。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给我出版了吧。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 魏颢, 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这个序流传下来了。在这篇序里边, 他对李白的相貌, 有那么一点点描述。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 哆如饿虎, 或时束带, 风流酝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特别有神。“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哆嗦”的“哆”,读 duo 的时候,是那个意思。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就是读 chi 。读 chi 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 而且发威的时候, 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说“或时束带”。可有的时候, 他穿得整齐点, 腰里挣根带子。头上挣个头巾。“风流酝籍”。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 比较文静。这么一种评价。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但是, 他个子不高。身不满七尺, 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 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 所以我们说, 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他神采非常飞扬。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 见过一个道士, 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当时李白很年轻啊, 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在道士这条路上, 很有发展前途。也说明他气宇不凡。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 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 以道为貌。不屈己, 不干人。”说什么呢?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 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 也不去求别人。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 一开始说李白, 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 先说他的容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 叫余光中。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 七分化作月光, 余下三分呼为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写的不是杜甫。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画外音】家境富裕,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 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 李白的诗才, 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而时至今日, 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 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当然, 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 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那么, 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 为什么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