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分析的论文“学困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德欠好,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学困生”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都会碰到。造成他们“学困”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信心、自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对“学困生”家庭环境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学困生”在家庭环境方面不外乎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 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在农村, 绝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只顾忙农活,甚至有时还要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负责任地交给学校。 2. 家庭结构不完整。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带来无形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 特别是单亲家庭甚至让孩子成了无人管的孤儿。这样的家庭环境如何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学生背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去学习,又怎么能学得好? 3. 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勤奋了,就会取得好成绩,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学习不努力、不勤奋,而根本不去考虑怎么让孩子巧学,带着兴趣去学。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列下成长计划,今天逼孩子参加钢琴培训班,明天又替孩子报名学书法……想当然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对小孩缺少最起码的尊重。孩子对家长的安排不感兴趣,即使家长再用心良苦,孩子也是学不好的,反而让他们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 4. 家长不当的言行举止。我们说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作为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他们的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学困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多是从家长那里“传染”过来的,抽烟、喝酒、赌博……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从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使孩子形成了怕吃苦的习惯,毅志力不强,学习上一碰到困难就习惯性的退缩,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具体表现方面: 1. 很多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主,影响学生健康发展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或可有可无的。追求考试分数的家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坠入家长自设的分数圈套,从而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现实社会中惟分数至上的家庭教育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痛心不已。 2. 在溺爱的家庭中,学生失去养成教育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父母对待孩子百依百顺,不打折扣。由于家长娇宠子女,要求不严,放松教育,甚至纵容放任,用溺爱代替教育,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学习上也决定不会是刻苦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 “放任”的家庭中,学生难以成才对孩子行为的对与错一概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 任其所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知识层次较低家庭。孩子表现为对事物无是非观念,对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这种家庭环境也很难使孩子成为德和兼备的有用人才。 “控制”的家庭中,学生畸型发展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的父母认为,子女的一切有关问题应该由他们处理。其管理方式和态度过分严格,甚而专断独裁,过多地干预子女的行为,无视引导、劝解、说服的作用。尤其对子女成绩期望过高,以至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