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的感动——音乐中的情感教育江都市黄思小学何慧芬情感, 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 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 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 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 情感又是音乐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具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将歌曲演唱得声情并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体会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 其中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那么,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加强情感投入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备课的情感投入。无论是歌曲, 还是器乐曲, 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熟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 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备课。二是将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如何,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能否将情感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是音乐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的情感化。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裁的作品, 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 或者音乐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的了解, 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 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这种“语言”, 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语言”。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许多种, 其中有四种最基本的要素, 即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它们是作曲家们编织“音响网”最基本的素材,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呈示音乐作品的内容, 并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际。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 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 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 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 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 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 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 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 以美的事物, 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的引导实现的, 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 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中去, 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