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docx

上传人:465784244 2022/6/2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
摘要:21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交通及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迅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从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转型与发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回顾新世的规划对象,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国策,轨道交通、地面公共汽(电)车交通成为交通规划的重点;同时步行、自行车等低碳、绿色的交通系统也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也作为应对环境、能源、土地制约的核心指标写入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其次,城镇密集地区区域联系交通在构成与总量上逐步趋向于城市交通,以及国家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促进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规划开始打破部门藩篱,逐步走向一体化规划。第三,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也在交通规划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土地利用的结合
新世纪城市规模扩张的同时谋求空间结构转变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城市活动组织上,通过多中心布局实现城市范围的大规模扩张,进而达到城市活动组织的高效。在空间范围上,城市化地区超越了传统的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甚至扩展到整个市域,如珠三角城镇群内的广州市,其城市化发展范围从南到北超过150km。在空间形态上,中心城区之外出现了新城、副城或城市发展组团,如北京在中心城外围规划的11个新城,杭州在中心城外围形成的三个副城与六个组团等。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对延续了上千年的城市交通网络形态也提出了相应的结构调整要求,以支撑和引导新的城市空间结构。
首先,目前使用的城市交通组织模式与交通设施功能等级划分的依据是20世纪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尺度和组织方式。在城市交通联系范围大幅度扩展下,城市交通网络需要在更大的城市空间尺度上进行构建,并根据新的城市联系尺度进行城市联系交通的组织和设施规划。在目前的规划中,多数特大城市采取了独立的联系交通网络,并且根据联系交通的尺度提高联系交通设施的功能等级,以提高超大尺度城市联系交通的效率。如广州市在综合交通规划的道路分类中加入了城市高速公路;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把高速路作为中心城与外围新城的联系交通设施;北京中心城外围规划了运营速度为50~70kmh-1的市郊铁路;上海、深圳、武汉、广州等城市在中心城区外围规划的轨道交通快线等。
其次,城市内部交通网络要求以多中心为依托进行城市交通网络结构的改造。我国城市在20世纪基本上都是单中心运行,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环放路网与单中心放射的公共交通网络。进入新世纪后,多中心的城市活动组织与单中心下形成的交通系统矛盾越来越大,新规划的城市中心缺乏交通支撑、中心区之间的联系交通成为城市活动组织的主要瓶颈。为此,全国许多城市都探索在继承既有交通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多中心交通网络的改造。如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网络与道路网络统一规划,利用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互补的特征形成支持多中心发展的多方式、高等级城市联系交通网络。重庆在交通规划中结合多中心空间结构的转变,利用轨道交通与快速道路建设刚刚起步的有利时机,调整轨道交通与城市快速道路系统结构,形成与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契合、以多中心为依托的轨道交通与快速道路系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