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扬个性 放飞心灵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强调个性发展灵感一旦产生,就会妙笔生花,具有个性化的习作便会应运而生。
总之,时间充足了,学生在素材积累、习作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将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自然也就会写出具有个性的习作来。
。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学生写作过程中整个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循教师设计好的套路来运行,必须服从于一个规规矩矩的思维框框。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许多极富个性的想法和构思也会遇到老师的当头棒喝而渐渐丧失殆尽。于是,习作时便会出现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现象。因为学生习作的空间是无限的,生活和思维都是他们有形和无形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息的表达。”所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宽的空间。
多一点开放,少一点“封闭训练”。习作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必须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自由表达开放,向口语开放……“封闭训练”多了,必然形成“死框框”。多一些开放,让学生的内心在与大自然现实世界的交合过程中,启迪心智,激起好奇心,关注新鲜事。有了不同的感受,才会有独特的见解,才会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创造性的表达。
多一点空间,少一点统一要求。多一点要求,学生思维就多一点限制;多一点空间,学生表达就如虎添翼。审题、立意和选材,让学生自主确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如何开头、结尾,以及如何过渡、照应等都不作统一要求。语言表达,少一些“规范化”要求,习作本身就像蹒跚学步,不能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要求。在说真话、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有话就多说,无话就少说。
二、给学生个性化习作的“自由”
袁宏道作诗论文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指出创作要抒发作家个人独有的真情实感、灵心颖悟,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打破各种固有的法式和框套,摆脱依傍,自由抒写。古人早就说过:“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心之所至,文之所至,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因此,习作中应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写作。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入文。写什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作文的题目应该让学生有足够大的选择余地,限得太死,选材的范围太狭窄,学生缺乏生活见闻,自然不想写,不愿写,也就写不出有个性的作文。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丑恶;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
。学生对于生活,本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有时激动,有时快乐,有时悯怅,有时感伤……如果给了学生表达的自由,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这种认识体验真实自由地表现出来,就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构思和个性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习作。作家冰心说过,习作就是“心中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