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腰椎滑脱症的分类与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4208(2010)22 — 0009 — 02 脊柱滑脱(Spondylolisthesis) 是 Killia n于 185 4 年首先提出并使用, 指一个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移位或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常见于腰 4 及腰 5 椎体, 是脊柱骨科的临床常见病之一, 约占腰腿痛人总数的 5% 。 1 腰椎滑脱的分类 197 5年,Wilth e与 Newma n 等人根据其脊椎解剖特点和获得性病理情况将腰椎滑脱分为六类(Wiltse-Newman-a b 分类法) 并得到国际腰椎研究学会的认可。 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此型的特征是骶椎上缘和乙神经弓发育不良, 椎弓峡部可表现为崩裂或细长, 该型多伴有L、 S, 椎体的脊柱裂。后弓完整时滑脱一般不超过 25%, 并容易引起马尾神经的压迫: 2 峡部病变腰椎滑脱其基本病变在关节突峡部,仅有峡部病变而无椎体向前滑移又称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 又可分为三个亚型: 关节突峡部疲劳骨折, 是滑脱中最常见的类型: 完整的关节突峡部延长: 关节突峡部急性骨折。 退行性腰椎滑脱 193 1年 Jun2ban/1 s 首先描述此病并命名为假性滑脱。系由于病变节段长期不稳定所致, 因为椎间盘退变、关节突磨损而渐渐发生滑脱, 但峡部仍保持完整。 创伤性腰椎滑脱发生于明显的外伤后, 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 可发生骨折。其他部位骨折也可于以后导致峡部病损。 病理性腰椎滑脱由于全身性或局部骨病变, 累及椎弓, 峡部,上、下关节突, 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 发生椎体滑脱。 手术后腰椎滑脱在椎板切除、侧隐窝扩大减压后可发生手术后腰椎滑脱。 2 腰椎滑脱的分度腰椎滑脱症的滑脱程度( 国内多采用 Meyerd-ing 法)按下位椎体上缘前后径分为四等份, 由滑脱椎体后缘引出直线, 与下位椎体上缘交角处, 测量其前移程度。前移在 25% 以内者为I度,在 50% 以内者为Ⅱ度, 超过 50% 以上者为Ⅲ度,超过 3 75% 者为Ⅳ度。近年来也有专家提出将滑脱超过 100% 者称为全滑脱即 V 度。 3 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症状的轻重、脊柱滑脱的程度、滑脱节段稳定性是否良好、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速度而定。在 Colonna 的临床随访中发现,约 % 腰背痛患者是腰椎滑脱引起的, 而在 X 线平片上证实有腰椎滑脱的患者,仅 50% 左右会出现症状, 其中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最终只有约 10% 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腰椎滑脱的手术指征(1) 进行性进展的腰椎滑脱;(2) Ⅱ级以下的腰椎滑脱, 顽固性疼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3) Ⅲ级以上的腰椎滑脱, 伴或不伴有, 临床症状;(4) 伴有明显的神经损伤, 如马尾神经受压症状伴有下肢间歇性跛行或下肢神经根性放射痛;(5) 存在脊柱畸形和明显步态异常,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 手术方法目前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很多, 临床上常使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 椎板切除减压、复位内固定、腰椎融合、椎体切除及峡部关节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