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06-07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破坏与全球环境问题
hm2
hm2; hm2
hm2,排世界第120位
世界森林覆盖率31%
俄罗斯联邦占世界总森林面积的漠逼近“塞上江南”
沙漠逼近“塞上江南”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异常气候使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能力下降,是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占13%。
人为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
其他人类活动:矿产资源开发、道路修 建、新建工厂、城市建设、旅游等。
%
%
%
%
%
中国沙漠化人为原因分类图
城市、%
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土地生产力下降
草场质量下降
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沙尘暴
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海洋污染
第七章: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气候:
气候是指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在内的综合信息。
相关国际公约:
全球气候变化
1992年6月,有15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170多个国家首脑制定和通过了《京东议定书》。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 和 H2O等微量组分对地球长波辐射具有吸收作用,从而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最终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
温室效应的作用:使地球平均气温维持在15 °C,否则应是-18 °C
主要的温室气体:CO2、O3、CH4、CFCs、N2O
京都议定书附件A中列入的6种受控温室气体:CO2、 N2O、 CH4、HFCS(氢氟碳)、PFCS(全氟碳)、SF6(六氟化硫)
温室效应
阳光
某些太阳辐射被地球和大气反射
某些红外辐射被温室气体吸收并重又放射出,这种效应使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
地球
地表放射的红外辐射
太阳辐射穿过晴空大气
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地表吸收使地表变暖
温室效应示意图
大气
温室气体特征
强迫辐射(radiative forcing):是指由于大气中某种因素(如温室气体的浓度、气溶胶水平等)的改变引起对流层顶向下的净辐射通量的变化(单位为W/m2)。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 GWP):用以评价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对能力。
温室效应
部分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
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C
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1%
如果不采取措施,在今后100年里,-°C,海平面将上升15-100厘米,降雨量还会有进一步增加
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水资源的影响
对森林的影响
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水灾难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制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
臭氧层破坏
臭
氧
层
自然界中的臭氧有90%集中在距地面15km-50km的大气平流层中,即臭氧层。臭氧层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高强度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柱浓度法: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称为柱浓度法,单位用多布森来表示(Dobson unit,.)。
臭氧层空洞:.,.,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破坏发生前减少超过30%时,则认为该地区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最早出现在南极,这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