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尿液分析假阳性: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类染料、防腐剂( 8 -羟喹啉)、左旋多巴的代谢物及卡托普利、一些双胍类降糖药。隐血原理:血红蛋白、游离血红蛋白和游离肌红蛋白均含有亚铁血红素环, 它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促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新生态[O] , [O] 使无色的邻甲联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变成蓝色。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提示血尿、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应进一步显微镜镜检确认有无红细胞。大多数 G-和 G+ 细菌可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 出现假阳性, 细菌浓度为 104/ml 即可影响红细胞测定; 过氧化物酶浓度为 2U/ml 时干化学法即可呈阳性反应; 尿液放置过久尿液中细菌繁殖, 释放过氧化物, 可致尿隐血假阳性, 也会影响沉渣镜检; 游离的血红蛋白, 如肾病患者 RBC 在肾或泌尿道破坏使其变形裂解逸出血红蛋白, 可导致“假阳性”; 维生素 C干扰: 当维生素 C 浓度高于 50mg/100ml 时, 能降低干化学法尿红细胞灵敏度, 因维生素 C 比试纸中含有的还原性色原体的还原能力还强, 且在色原之先氧化, 变成脱氢抗坏血酸, 致假阴性. 胆红素原理: 重氮化反应, 试剂偶氮盐2,4 -二氯代苯重氮盐-四唑硼酸和 2,4 -二氯苯胺,只要尿中出现水溶性共轭形式的胆红素,就能通过这种重氮化反应显示。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脏、胆道疾病。药物(如嘧啶) 代谢产物在低 pH 时与检测物质本身反应的颜色相近,可导致假阳性: ; 胆红素见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鲜或见光时间过长,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尿中大量 VitC 或亚硝酸盐会降低试纸条法的敏感性。尿胆原尿胆原与试纸条内成分发生呈色反应正常值: <1mg/dL 临床意义: 直接胆红素的主要产物,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假阳性:尿中药物代谢产物、尿液中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以及黑素原等, 假阴性: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或标本存放不当,尿胆原被氧化成尿胆素亚硝酸盐原理:尿液中亚硝酸盐先与试纸内对氨基苯磺酸形成重氮苯磺酸盐, 再与α-萘胺结合生成红色偶氮化物。正常饮食中含有硝酸盐并以硝酸盐而非亚硝酸盐形式从尿液排泄, 尿路感染时致病菌大多数含有硝酸还原酶, 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亚硝酸盐测定常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选试验。假阳性可能源于体内一氧化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从尿液排出。白细胞酯酶原理:粒细胞胞浆内脂酶可以作用于试纸块内吲哚酚酯, 产生吲哚酚, 吲哚酚与重氮盐缩合成紫色产物, 颜色深浅与细胞多少成比例。酯酶测试结果反应尿液有无溶解或完整的白细胞。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但尿白细胞酯酶阴性。如果酯酶试验阳性,高度提示尿路感染或某些肾脏病如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假阳性:尿路毛滴虫和尿液氧化性物质、药物代谢产物;嗜酸性细胞和组织细胞。抗坏血酸(维生素 C) 试纸条法测定维生素 C 原理是维生素 C 具有 1,2 -烯二醇还原性基团,在酸性环境中能够将氧化态粉红色的 2,6 -二氯靛酚染料还原为无色的 2, 6 -二氯二对酚; 临床意义:尿中维生素 C 浓度与饮食摄入相关。 Vit C 过低见于摄入不足或坏血酸病; VitC 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尿中维生素 C 对干化学法测定的其它项目有影响(如尿糖、尿红细胞、尿胆红素、尿亚硝酸盐)。尿液湿化学分析尿蛋白分析尿蛋白定量分析特殊蛋白检测:白蛋白、 C3、α 2- 巨球蛋白( α2-M) 、尿液游离球蛋白轻链等; 尿蛋白组分分析肾小管功能标志物: NAG 酶、溶菌酶、β 2-微球蛋白( β2-M)、 RBP 、氨基酸等急性肾损害标志物尿电解质分析: 尿糖、尿钠、尿钾、尿钙和尿肌酐等尿蛋白定量分析蛋白尿定义蛋白尿检查的临床意义蛋白尿的形成机理蛋白尿的分类蛋白尿检查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液中存在痕量蛋白, 一般低于 150mg/24h 或 10mg/dL , 青少年略高。正常情况下尿蛋白组成相对恒定, 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血浆来源:白蛋白约占 40% ,小分子量的免疫球蛋白如 IgG 、 IgA 或片段 15% ,其它蛋白 5% 肾脏及泌尿系统本身(主要 Tamm-Horsfall 糖蛋白以及 IgA )占 40% 蛋白尿---- 各种原因使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值的上限( > 150 mg/24 h )和(或)尿液中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诊断(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等) 治疗( 疗效, 选药) 预后( 慢性肾衰的预后) 发病机理( 蛋白尿在间质小管损伤中作用) 蛋白尿的形成机理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肾脏及尿路上皮细胞对蛋白质的分泌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