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 与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等) 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实际上,中国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而且正发生着质的变化, 反映了中国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趋势。“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 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今天的改革开放, 始终存在着“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如何从国情出发摆正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的地位”的问题。这正是农村教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 2 农村教育观是“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的一部分, 其变革不但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互为条件, 而且为农村变革之走势所左右。从方法论看,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进行“主体自我定位”:我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对待农村人口受教育? 从操作过程讲,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这种“发展”并非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 而是应该实现从小农生产者到“中国人?? 文明人?? 现代人”的转变。所谓“中国人”,纵向看继承与升华民族性;横向看是国际社会中具有“国格”的中国人。所谓“文明人”,是同时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制度文明的伦理人。所谓“现代人”, 是在终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而成长起来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体。从逻辑顺序讲, 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以九亿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 观念、学习。劳动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 表现为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而无论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还是农村人的发展, 都只能源于教育发展。所以农村教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 反映出中国对农村发展及中。 3 今天,中国农村教育正经历着从工具论到主体论,即从功利性教育到主体性教育,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质的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进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毛泽东时代”( 1927?1978 ) ,农村教育“工具论”。这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 1921?1949 ), 农村教育作为农民运动的一部分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工农队伍。从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胜利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 还是国民党统治区, 农村教育都曾出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其发动者、组织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把农村教育作为某种“工具”去充分运作。 1. 农村教育“工具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4 农村教育“工具论”的“根”是“教育救国论”。而“教育救国论”在中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开始了从闭锁的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在那以后的 100 多年里,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内忧外患的国情、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先是“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 的实学教育思想, 反映政治上的爱国主义与情感心理上的民族主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何启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把教育看作是“救亡之道”和“富强之本”,当作实现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手段。而严复是“独树异帜的教育救国论”,当 1905 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时,严复对孙中山说“以中国民品之劣, 民智之卑, 即有改革, 害之除于甲者将现于乙, 混于丙者将发之丁。为今之计, 惟急从教育上着手, 庶几逐渐更新乎!”?? 把教育看得比革命、实业更重要。孙中山则是“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的思想”, 提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然后“中国人数四万万皆应受教育”。与孙中山同时代的还有“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的“革命教育”论(邹容) ,与“学问,教育者, 三累而上, 强国势之起点也”与“兴女学”教育思想( 陈天华)。总之, 教育成为众多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方法论思考时的一种主流思想。 5 从 19 世纪 7O - 80 年代起, 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兴起“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想, 其着眼点都在于国民, 从早期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到民国初年的蔡元培、张春等,“提倡者们的本意与动机在于如何通过教育来实现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富国强兵。振兴祖国这一近代中国的时代史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道。接着而来的国内革命战争, 使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战略选择。在国难当头之时,一批进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