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幼儿园幼小衔接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幼儿园幼小衔接心得体会1
进入大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教师要及时采取与要求相对应的措施,忌虎头蛇尾。
也许是由于幼儿园里工作的琐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欢随口就提出一些要求来,也容易出现执行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以为然,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尽量少说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对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则一定坚持严格的执行,并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一个要求就有一个结果,让孩子知道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大班强调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阶段,其实,整个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在为幼儿进入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帮助幼儿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循序渐进的,每当一个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从中班时期开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来是由教师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显示出来并由教师每天提醒,后来变成值日生插卡家长督促提醒,现在是不需要提示,每个幼儿都记得自己哪天值日,该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气预报也由原来的有人记就可以,到约定谁记录再到现在全体值日生参与预报;幼儿记录天气预报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绘画记录到符号记录或是文字记录再到现在一些幼儿不用记录而直接凭记忆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已成为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的值日生工作,却在这循环的重复之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行为的动力由最初的教师推动逐渐进入到了幼儿自觉在集体中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阶段。要促进这一转变,教师必须善于从幼儿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到帮助孩子实现行为自律的突破点。
以做智力训练为例:我们发现做题时有的孩子很认真,但是不得法,做起来很吃力,还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认真,常常由于马虎出现问题。这里就包含了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从最小的环节抓起:拿到智力训练题第一件事——在第一页的上方写名字;接下来观察每一道题,根据提示中的符号猜测题意;然后听教师讲解每题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检查一遍,交上来。这是一个流程,在经历了由教师提示到慢慢自觉完成的过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但习惯不等于定式,实现自律还必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如:我们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会停滞不前,就教他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目,最后想这个问题,以免耽误答题;有的孩子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为了改正错误把卷面画的乱七八糟很沮丧,我们就告诉孩子尽量想好再做,一旦发现错误后可在上面打个叉,在旁边写上新的答案等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