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过程相生相伴。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 无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的译介, 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研判和实践探索,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遵循名从主人原则的民族识别工作, 乃至 20 世纪 80 年代对中国民族关系多元一体格局的高度概括,直到 2005 年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央 12 条的提出, 其中承继的, 不仅是新旧一代民族理论家和民族工作者的不倦追求和孜孜坚守, 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方针策略上的日趋成熟和愈加自信。一、普世价值抑或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面临的争议与抉择当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在 21 世纪狭路相逢,相关西化、中国化等理论和观点注定要成为其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和最为纠结的抉择。 2 21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思想界除了流行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等议题外, 也掀起了一场普世价值的讨论热潮, 而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世价值的讨论最为热烈, 且争议颇多。赞同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已超越了地域和时代, 不仅具有无可否认的普世价值性, 而且因其科学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又超越了资产阶级所提的普世价值, 丰富了普世价值的内涵并且指明了实现普世价值的正确道路。反对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不是适用一切人、适用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 只是无产阶级政党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学说。折中者认为: 全盘肯定或否定马克思主义普世性的观点都带有左或右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就是劳动发展论和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 有三个规定性或特性, 即普适性、非独立性( 或阶级性) 和历史发展性。如此林林总总,说法莫衷一是。实际上,相关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的议题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关于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运动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这场运动中, 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并坚持其世界意义,将之推销到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其中就蕴含着普世之意。缘其背景, 这或许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中相关指导原则和方法论应该西化抑或应该中国化的抉择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单从普世这一角度上看, 提倡 3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世界意义与西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略有不同的是, 前者主要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和其他国家推广普世, 有经验主义之嫌, 而后者更多的是要求国人接受普世, 其中携带着抛来主义的成分。但无论是经验的推广还是抛来的接受, 实践证明均无益于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顺利发展。如果从时代背景及发展渊源来看, 倡导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可以视为中国化的衍生品。或者可以这么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一出插曲, 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氛围下的具有中国环境和中国特性的特色发展。由于其非主流的性质, 虽然在对待普世的态度上, 在与西化议题相关接受抑或推广的对峙中, 有主动出击、占领舆论导向之意, 但单纯地依靠以己( 况且这个己还是错误的) 推彼, 最终的结果是被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的主流所抛弃,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那场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 相关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西化抑或中国化的议题纷争依旧在持续进行。在接受普世的观点上,族群概念与民族概念之争、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等就是其中的核心, 或者也可以将这些观点视为倡导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西化轨道上的重要站点。在这一西化道路上, 无论是建议以族群概念取代民族概念、提倡民族问题去政治化, 还是发展第 4 二代民族政策, 虽然三者之间阐释的角度和论证的方法有所差异, 但其主题和内容都相当明确和集中, 那就是: 接受西方学说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与世界接轨, 破旧创新。在持以上观点的专家学者看来, 在学术上, 这是为了促进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纯洁性, 从学术上为我们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人们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武器或工具;在政治上,可以淡化民族问题的政治性, 有利于妥善解决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更为实际的, 有学者还呼吁, 要顺应民族交往交融的发展潮流, 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推动中国民族政策实现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 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我们不否认以上专家学者对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的关注与关心, 乃至为切实推进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但由于西化得过于全面和透彻, 以至于在对待普世的态度上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