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红书》读后感及读书笔记
《红书》就是这么一本让人感觉荣格是在“胡说八道、疯了一样”的书,看得挺痛苦的。
我一直在被灵魂这些内容困扰,我想做回一个只追逐名利和权色的“人”。但我发现,诸如“时间”“存在”“终极”“灵魂”这类词汇,已经扎根《红书》读后感及读书笔记
《红书》就是这么一本让人感觉荣格是在“胡说八道、疯了一样”的书,看得挺痛苦的。
我一直在被灵魂这些内容困扰,我想做回一个只追逐名利和权色的“人”。但我发现,诸如“时间”“存在”“终极”“灵魂”这类词汇,已经扎根于脑海中,甚至成为时不时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标记物。
《红书》的阅读过程,一定程度上舒缓了我自己逼问自己的压力。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在我这一生中得出某些回复,但我可以肯定,我会“秃头”,或者“提前”死亡。
以下摘抄一些句子和段落,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我们一部分的生命活在当下,另一部分生命连接到过去。】这是导读里的一句话。引起我共鸣的是后半句,我有一部分生命在过去。而了解过去,往往也会知晓未来。这么说,在于“过去与未来”都需要思考,这两块内容,由人的智慧联结。通晓古今,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但若“已知”的尚未翻遍,谈“未来”的话我认为是可笑的。在此我讲下,我讲的未来,并非“当下”的延展。而是客观事物必然的发展趋势以及承载这个趋势的“时间”。
【个体化只适用于少部分人,对于那些没有足够创造性的人而言,最后重新建立与社会集体相一致的价值观。个体不仅要创造出新的价值观,而且必须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因为社会“有权利期待具有可实现性的价值观”。】结合社会学的内容,就能很好理解这段话。稳定的当下社会环境,离不开对“稳定”的支持。即使有破坏了明规则的行为发生,但潜规则依旧承担着重大的维稳作用。新规则,就是社会认可后,便可被广而告之。而“个体化”,已经超越了“社会”这一人类文明的架构。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荣格在嚷嚷什么——我还在社会框架中,“被禁锢着”。
我们通常听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书里有这么有段对应的阐述【人必须在自我的功能(i-function)上站稳脚跟,也即是说,他必须完全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那么他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上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粗暴地讲,是穷人不配思考自我。这个“配与不配”,是由客观事物决定的。往前一步讲,“穷人”是社会概念,若超脱这一内容,我想你一定会很幸福。我们绝大数人,乐于作茧自缚。
【荣格认为由法国大革命开创的理性和批判时代压抑了宗教及非理性主义,这种压抑‥‥‥导致非理性主义以世界大战的形式爆发。】高中的想法,在这书中得到了佐证。——一个既定的思维框架,最后会阻碍对真理的探寻。理性逻辑思维便是其一。我不清楚这么表达对不对,但我敢肯定的是如果理性主义称霸世界,那这世界将会很无聊。
【1921年,“原我”成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荣格对它的定义如下:既然自我是我的意识场的中心,那么它就不是我心灵的全部,而仅仅是诸多情结中的其中一个。由此要区分自我和原我,由于自我仅仅是我意识的主体,而原我是我的全部,因此原我也包含无意识心灵。】借助“局部与整体”的概念,可以理解好这段话。“自我”是整体我(原我)的局部(核心)。二者相互统一,而难点在于,认识自我本身已经很难,荣格却已经到达了另一高度——和“原我“交谈。——【在无意识幻想中,原我通